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组合化学(combinational chemistry)与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被开发了出来,但是它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疏水的性质,导致在人体内吸收能力差,致使大部分药物未能得到应用。因此,科研机构从药剂学中处方工艺上进行优化,解决这个难题。大部分技术都是采用减小药物颗粒尺寸、生成盐、制成脂质体等方法来增强药物溶解性。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属于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2类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很差(PH=7,小于1 ng·mL-1)。本文通过将其制备为纳米混悬剂(Nanosuspension),系统的考察了口服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制备工艺以及理化性质,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稳定剂能防止药物聚集、结块,是纳米混悬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稳定剂通过降低药物与溶剂的固-液表面张力,从而减小药物纳米粒的表面自由能或增大静电排斥及空间位阻来防止药物颗粒聚集。胆酸是一种类固醇的天然化合物,它具有甾核框架衍生有凸起的疏水b端以及凸起的亲水a端(羟基及羧基),是生物学上一种重要的去污剂。在以前的报道中,胆酸一般作为疏水性链段和其他亲水性聚合物链段一起构成双亲性的双嵌段或多嵌段聚合。单独作为稳定剂文献报道得很少。如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所研究的胆酸类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oly(bile acid)s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简称“PBA-ABC”)主要有:磷脂-胆酸类嵌段共聚物(Sandeep Kumar,2015)、胆酸-氟尿嘧啶聚合物前药(Diana Vivian,2014)、聚乙二醇-胆酸嵌段共聚物(Kai Xiao,2009)、聚乙二醇-胆酸-维生素E嵌段共聚物(Wenzhe Huang,2014)、胆酸-聚乙烯亚胺嵌段共聚物(M.Wahab Amjad,2014)等,Yong-Guang Jia and X.X.Zhu则是以?环糊精与胆酸形成了超分子凝胶。如果将胆酸作为纳米混悬剂的稳定剂,基于其分子结构的两亲性质,疏水部分可以吸附于药物表面,而亲水端围绕在药物周围伸展到水中,形成强亲水性的外壳,将纯药物粒子稳定在中央形成稳定的亚微米级药物混悬液。首先建立了ITRA的体外分析方法。具体色谱条件为:色谱柱:Thermo Syncronis C18色谱柱(250×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85:1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3 nm;柱温25℃;进样量10μL。通过方法学考察ITRA在0.1-25μg·mL-1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56%,RSD为0.75%。经过处方中药物浓度、稳定剂与药物比例及工艺中微沉淀搅拌速度、匀质压力和匀质次数考察,处方中胆酸及伊曲康唑配比为1:1,药物浓度为1mg·mL-1,采用微沉淀高压匀质法制备ITRA-Nano,运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冻干粉,考察了冻干保护甘露醇用量,从外观上可以看出各个浓度下甘露醇制备得到的干粉均表现疏松,无塌陷现象,而处方量为10%甘露醇时,冻干制剂复溶后粒径变化最小,分布均匀(PDI较小)。接着对ITRA-Nano的制剂学性质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ITRA-Nano的形态多为棒状,分布均匀;激光粒度仪分析ITRA-Nano冻干前后的粒径分布,可以发现冻干前后纳米粒粒径未发生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DSC及X射线衍射测定其晶型变化,结果显示伊曲康唑制备为纳米混悬剂后仍以结晶的状态存在,与原料药相比没发生变化。采用浆法进行药物的体外溶出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混悬剂能明显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30 min快速到达80%以上。最后建立了ITRA的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禁食情况下大鼠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及ITRA-Nano两种制剂体内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ITRA-Nano与胶囊剂相比AUC(0-∞)、Cmax明显高于参比组,表明ITRA在制备为纳米颗粒后能有效提高其在体内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