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中的杂合现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tang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1920-1995)以其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对人性深邃的洞察和理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一度在两岸三地掀起“张爱玲热”。她的《金锁记》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中篇小说”,“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备受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应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之邀,张爱玲将这篇倍受瞩目的中篇小说译成英文,该译文被收录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于1971年付梓出版。受中西文化熏陶,上世纪四十年代徜徉于沪、港两地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张爱玲游走于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将西方现代思想及写作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学完美融合,因此,她的文学创作和译作均呈现出较高杂合度的特点。但出于对母体文化和读者强烈的关照意识,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尽可能呈现原作风貌,保留其中的“异质因素”,一方面又兼顾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维度,艺术地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这一翻译风格和特点在典型个案《金锁记》的英文自译本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并成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尽管杂合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打破二元对立,改写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地位,有助于创造审美距离并改变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促成新规则的形成和接受,但杂合度的把握却是横亘在译者面前的巨大难题,如若处理不慎则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何拿捏好译文杂合度,应该保留哪些异质因素,应该采取何种翻译补偿手段减少阻力、协助这些异质因素的接受就成为译者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就是以此为起点,借助接受美学,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的自译,探讨张爱玲原文和译文的杂合特征以及该译者调和译文杂合的策略与方法。在微观层面上,本文将从文学、语言和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金锁记》译文中的杂合问题,对其进行描述性研究。在宏观层面上,研究的重点则是以接受美学的论点作为支撑,运用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和视野变化等概念观点,分析研究该译者分别调和译文文化杂合、语言杂合和文学杂合时,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该策略方法对读者接受造成的影响。经分析研究,作者认为张爱玲的翻译实践表明她将杂合看作一个历史范畴,根据文化杂合、语言杂合和文学杂合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接受维度,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补偿方法。本文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中的杂合,以及译者为促使杂合在译语文化环境中的接受而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张爱玲的整体研究提供翻译方面的素材并为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研究提供创造性的视角。
其他文献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核心是交际能力的学说。1972年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可能性、可行性、恰当性及有效性。随后,在1980年Canale和Swain提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
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应用于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动漫逐渐演变成了科技成果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体,而动漫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传统的影视制作开辟了无限的创作空间,也激发了传统教育教学的无限活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本质特点是:(1)突出管理学(门类)的研究方法、方法论(及分析的哲学)与研究工具,并给出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示范。(2)突出技术管理特别是信息技术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学生作为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其价值观随之不断变化,依次表现为:权威解构与自我觉醒,改造冲动与自我失落,价值取向的自我中心与价
当前,调研信息逐步向“高、精、深”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同志的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信息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2〕15号)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办
1临床资料患儿男,12岁.因家长发现其呼气带臭味2年余,于2005-08-25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自觉右侧轻度鼻塞,有时伴有黄涕,无涕中带血及其他不适,曾多次在外院就诊,均诊断为"慢性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是核心。准确认识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区别,是高等教育质量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给出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
杨志军的《伏藏》是一部精神寻道的小说,无论“伏藏”还是“掘藏”,都是他对人类最高福祉的探源与追寻。人类精神的博大深邃,隐现于黑夜不经穷尽其力的求索则无以展露真相的奥秘
无论是基于对教育及发展本质属性的理解,还是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历程的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必须纳入伦理的维度,为其发展明确方向并使其发展更具价值。对于当前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