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后发优势的显性化研究——以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amirei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52年格申克龙首次明确的提出后发优势理论以来,关于后发优势的讨论可以说不绝于耳,随着以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局部崛起,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逐渐成为此类国家经济学范围内重点研究课题。在发展中国家,学者们各自从自己国家发展的角度来充实了后发优势理论。在我国也有众多学者介入此领域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时至今日,人们就后发优势的存在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同时后发劣势的存在也无可避讳。本人选择这个研究课题并不是要继续争论后发优势存在与否或者讨论后发优势的来源,而是希望能够将后发优势理论推而广之,将其推广到另一个领域,即:产业领域。针对具体产业来研究后发优势的存在性以及特殊性。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提出了三个基本的观点:1、后发优势在产业层面主要来自于模仿相较于创新的低成本;2、产业的后发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受产业组织状况的影响;3、能否发挥产业的后发优势更取决于国内基础条件,包括:人力资源结构等等。   在文章的后半段,本人以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例具体分析后发优势在这个产业的作用机制。   最后,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其他文献
金融脱媒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联储为了降低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颁布了“Q条例”,该条例限制了商业银行的最高存款利率,在当时美国社会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导
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的宏观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时期。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应当如何实现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呢?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提出了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事实上,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将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而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体,是我国企业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产业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