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作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一,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特殊性产品。任何国家,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均收入提高到何种水平,都不能离开粮食。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保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但是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现实是,粮食自给率正出现持续下降,粮食供给也越来越依靠于粮食进口。海关总署2013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粮食(包括谷物、大豆等)进口量总计8025万吨,进口额421.4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25%。以2012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约5.9亿吨来计算,进口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接近14%。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自从2000年以来,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需1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河南省用占全国1/16的土地、产出了占全国产量l/4的小麦、占全国产量1/10的粮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带来的是土地存量的减少,在部分生产要素投入缩减的压力下,要实现粮食产量的增长,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必须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由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转向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因此,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DEA—Tobit两步法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采用DEA方法和莫氏指数方法对河南省粮食生产静态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主要研究:1)2000—2011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探讨这12年间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的有效利用程度和规模报酬情况。2)2000—2011年来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河南省近年来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水平整体比较高,但是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11个市存在投入的过量;有效灌溉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效率存在正相关,而人均GDP高的市粮食生产效率则相对较低。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关,而规模效率的低下则是制约其提高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带来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十分缓慢,有些年份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各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不尽相同。有效灌溉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效率存在正相关,而人均GDP高的市粮食生产效率则相对较低。因此,河南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合理调整要素投入,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