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外交的手段和体现国家利益的工具,主要指的是某个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外交目的,对它国或组织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提供的经济或军事援助,从而达到对该国或该组织产生一定的政治或经济上的影响力,进而实现本国的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追求。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对世界形势的评估和判断,我国走上了对外援助的道路。建国后50-70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加上意识形态和冷战等因素的影响,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了中国,并为中国与其它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更为切实地维护了我国的外交利益。新中国的对外援助,由于严格遵循了八项原则,我国提供的对外援助使受援国真正得到了实惠。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帮助受援国发展民族经济,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了挥了积极作用,因而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一致好评。同时,这种援助还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支援了世界民族的革命斗争,大大促进了中国同亚非拉各国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当然,我国对外援助工作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援助规模过大,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开展革命外交等。本文试图从新中国50-70年代对外援助的国内、国际背景入手,简要叙述我国这段时期的对外援助情况,着重分析对外援助得失,从而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我国新时期的对外援助工作起一个借鉴参考作用。当前,我国正大力调整对外援助政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以阵营为标准或者是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的盟国和朋友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同样,对外援助的方针政策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正确分析、评价、总结历史,有利于我们客观把握历史,并从历史的高度来审视我国今天的对外援助工作,从而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援外政策,这也是写作本文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