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的癌肿大小和外侵范围(T分期)、原发部位、中央型/周围型、组织病理学类型及癌胚抗原(CEA)与胸内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胸内淋巴结转移基本规律及分布特点;为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淋巴结清扫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阳性淋巴结的清扫率,提高术后病理分期,合理指导术后的综合治疗。方法: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17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系统回顾性分析相关治疗资料。手术均采取肺叶/全肺切除+SMLND方式,术中所清扫淋巴结的分组按照2009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提出的胸内淋巴结分布图进行,并分别予以标记送检。术后病理分期按照2009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提出的TNM分期新标准进行。整理数据,详细记录术前CEA检查结果、术中癌肿大小及外侵范围(T分期),并记录肿瘤原发部位、组织病理学类型、中央型/周围型、以及胸内各组淋巴结清扫和转移的情况等;按不同癌肿大小和外侵范围(T分期)、原发部位、中央型/周围型、组织病理类型及癌胚抗原等因素进行分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规律及分布特点。结果:173例NSCLC患者术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948组2388枚,术后病理证实有209组458枚淋巴结存在癌转移;173例NSCLC患者中跳跃性转移(单纯N2转移)发生率11.0%,淋巴结总转移率52.6%。第4组、第5组、第6组、第7组、第10组和第11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19.8%、27.3%、19.4%、23.7%、35.5%和31.4%。T1~T4患者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肺叶N2淋巴结总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叶与中下叶间上下N2淋巴结的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与周围型NSCLC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单纯N1和N2淋巴结的转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和鳞癌两组胸内淋巴结的转移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CEA值升高组与正常组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癌中CEA升高组中淋巴结转移率为72.0%,鳞癌中CEA升高组中淋巴结转移率为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鳞癌之间高CEA与正常CEA中单纯N2转移淋巴结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胸内淋巴结的转移与癌肿大小和外侵范围(T分期)、原发部位、中央型/周围型、组织病理学类型及癌胚抗原等均有着一定的关系。NSCLC胸内淋巴结的转移多发生在离肺门处较近的淋巴结,而远离肺门的其他淋巴结发生率较低。随着NSCLC癌肿大小及外侵范围的增加,其发生胸内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和机率增加。不同部位NSCLC发生N2淋巴结癌转移的机率相当,第7组淋巴结是上下N2淋巴结的交汇集合点;上肺叶癌肿易发生上纵隔区域性N2淋巴结癌转移,中下肺叶癌肿易发生下纵隔区域淋巴结和上纵隔非区域的N2淋巴结癌转移。中央型比周围型NSCLC更易发生胸内淋巴结转移,中央型易发生N2淋巴结转移,周围型易发生N1淋巴结转移。不同病理类型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不同,腺癌较鳞癌更易发生淋巴结癌转移。腺癌与鳞癌之间,高CEA较正常CEA值的NSCLC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高CEA腺癌更易发生跳跃性转移。NSCLC的胸内淋巴结转移存在着多发、跳跃、区域及跨区域性的特点,行SMLND非常必要,可进一步提高胸内阳性淋巴结清扫率,提高术后病理分期,合理指导术后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