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二十四卦,历代易学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诠释思路、方法。依据研究复卦时的诠释逻辑——主要是对于复卦中的“天地之心”的解释这条线索来看,复卦的诠释总共有四条比较典型的思路。第一条思路从时间上来说主要是先秦到汉朝时期,它坚持认为复卦表达了世间万物循环往复不止的规律;这一时期的解读首次提到了“天地之心”,但没有做进一步的解读。第二条思路是以玄学解复卦,重视“天地之心”的概念,并做出了具有玄学特色的解释,提倡以寂静、阴为天地之心。第三条思路认为“生物”之心乃是天地之心,把初九一阳与五阴作对比,使得一阳所代表之“动”的概念十分醒目突出,而此“动”即为天地生化万物的行为,由此得出复卦“见”天地之心,后又引申为阴阳交感、平衡而天地万物生。第四条思路则以为“人”乃天地之心,不重视复卦的“天地之心”是由阴还是阳显出的,而是通过对早期儒家经典的引用,提出“人”才是天地之心。在具体的解释上,不同的学者方法不同,有学者认为“人”是天地这个大系统的“心”,有学者则认为阴阳初交而生“人”,故人乃天地之心。在这四条思路中,每一条的产生与变化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主流思想背景,对复卦的诠释总体上呈现出互相影响、交错的趋势,每一种诠释方法总是受到其他方法的影响,而非独立存在。尽管在某个时期,某条思路可能占主流,但总体来说,这四条思路大部分时候是并存的。再者,阴阳本身的辩证关系使得任何具体分析都离不开阴、阳的对立统一,因而实际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复卦研究方式,从宏观上来说都是阴阳兼具的。只是有些时期的学者坚持复卦的精神是从以阳为代表的“动”中体现的,而阴则构成体现阳之特色的背景;而有些时期的学者则认为复卦的精神是在以阴为代表的“静”中体现的,阳用来体现由阳变阴、即由动变静的过程,因而更加强调阴的作用。所以,各个时期的学者对于复卦的解释,都只能说是对于阴阳的主客关系的认识不同,而不是单纯强调复卦的本体是阴或者阳。不论是以阴还是阳入手,易学家们的目的基本只有一个:解读为何复卦能够“见天地之心”,并由对这一重要的语句的解读证明自己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