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与常规股外侧入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采用经髋关节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加动力髋固定(试验组),27例采用常规股外侧入路加动力髋固定(对照组)。在术前1小时、术后6小时、术后12小时及术后24小时分别对两组患者抽血进行相关细胞因子(CRP和CK)浓度检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Evans分型、致伤原因、合并症、受伤至入院时间及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除切口长度外,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负重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7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试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64±1.28)周和(12.29±1.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5,P=0.15)。术后3、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感染、肢体短缩、髋内翻畸形愈合、主钉切出股骨头、内固定断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反应蛋白和肌酸激酶浓度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术后各时间点浓度变化幅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能达到充分暴露,降低手术风险,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