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批评家对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过非常详尽的精神分析研究。令人困惑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位精神分析批评家探讨过小说主人公的自恋情结。实际上,劳伦斯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典型自恋情结的文学人物——莫瑞尔太太和保罗。 论文的第一章描述了因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影子而憔悴致死的美少年那喀索斯的故事,并深入阐述了自恋领域权威Otto Kernberg的理论。根据Otto Kernberg,自恋者的父母,通常是母亲,对孩子的过分爱恋和爱恋不足之情并存交替,孩子成为满足自恋需要的工具,这种非感情投入型的母爱导致了孩子的自恋创伤。通常,自恋者表现出以下症状:自视过高,奢望别人的羡慕,追名逐利,冷酷易怒,人际关系方面则体现为:理想化和贬低他人之情纷呈交替,渴求被爱却又不能感情投入地爱他人等。 第二章探究了导致莫瑞尔太太和保罗自恋情结的原因。由于童年时遭受的自恋创伤以及对婚姻的幻灭,莫瑞尔太太成为一名盛气凌人的、有强烈控制欲的妻子和母亲。为了获得母爱,保罗对母亲言听计从,敌视和蔑视父亲,并专心艺术,以实现母亲的宿愿和追求自我完善。因此莫瑞尔太太对保罗的非感情投入型的爱是后者自恋创伤的根本诱因。 第三章分析了莫瑞尔太太和保罗在后者的二次恋爱经历中所表现出的自恋情结。莫瑞尔太太作为一名自恋者,不顾一切地攫取保罗的爱,因为男人的爱是她存在价值的体现。保罗则是一名情感依附型的恋人,在米丽安和克拉拉面前树立了控制、支配地位,而她们作为保罗的恋爱对象根本不具有任何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罗的情感依附实质上是以自我为导向的,保罗本质上仍是一名自恋者。纵观保罗的一生,女人只是他实现自我完善的梯阶:米丽安象信徒一样崇拜他的艺术,克拉拉唤醒他的激情,莫瑞尔太太始终如一地支持他、激励他超越出身局限,成为一名艺术家,直至实现自我完善。当女人不再具有任何利用价值时,保罗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她们,独自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总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能剖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人物问的复杂关系。从自恋理论角度来探究莫瑞尔太太和保罗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崭新而富有成效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