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者生理、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行者行为产生特征,从出行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者行为进行重新审理,研究内容及重要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行行为的产生:从出行者自身出发重新认识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出行者行为动作过程,结合系统人机界面的分析,研究出行行为产生内在机理,并明确出行行为的三个基本层次,确定出行行为的形成过程模式、一般的行为过程及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距离、时间、目的等的分析,构建出行者行为意愿模型。研究表明不同出行距离、不同出行目的、不同出行方式下的行为意愿存在差异性,要分析这些差异性存在的根本的、内在的原因,就需要从出行者自身出发进行研究,明确了研究出行者自身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所在。2、从整体上把握出行者生理特征:探讨出行者生理负荷的基本内涵,在研究行为过程中能量供应、能量代谢特征、生理负荷阈值特征、机体恢复特征等个体生理特征基础上,提出用能量代谢相关指标度量出行者行为过程中的生理负荷。在此理论分析基础上,研究出行者生理承受能力,对不同出行方式生理负荷、出行行为理论可持续时间、出行者恢复过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为出行行为研究中生理特征探讨提供依据,也为出行心理对出行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生理学上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各出行方式的实际能量代谢率、活动能量代谢率进行研究,得出出行者行为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能耗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出行方式在不同出行意愿下的绝对能耗量及相对能耗率,明确了不同行程时各出行方式下出行者的生理消耗特征。3、出行者心理特征研究:论述了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行为中出行心理的生理学基础、出行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出行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模式。结合对出行者个体心理活动模型与群体心理活动模型的研究,探讨整个行为过程中出行者的心理状态,并提出用出行者心理负荷度量行为过程中的具体心理状态。建立心理负荷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归因,明确行为过程中出行者心理负荷对出行者行为决策的影响,从出行时间、速度、方便性、费用、行为空间等角度对不同出行方式下的心理负荷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各出行方式相对优越性。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讨,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者行为过程中的心理特征。4、出行行为对出行者生理、心理响应机理的研究:在分析行为过程中出行者生理、心理反应交互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出行行为过程中出行疲劳的产生原因,提出用具体的舒适性感受来度量出行者的疲劳程度。结合出行意愿相关内容的研究,将不同的舒适性感受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区间,提出用出行者恢复特征加以心理修正来度量行为过程中不舒适性所造成的疲劳损失。在此基础上提出用耐受性度量出行者生理负荷、心理负荷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探讨了各出行方式在不同出行目的下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行为既有其生理学基础,又有其心理学基础,整个行为过程是对出行者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及其之间交互作用的响应过程。本部分内容的研究为出行者行为决策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5、城市客运交通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研究:在以上各章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客运交通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对模型中的关键要素——效用函数进行了分析,找出各出行方式出行时效用函数与出行距离的函数关系,鉴于计算参数的多样性、计算过程的复杂性,设计了模型的计算机算法,采用Delphi编程实现了该算法。最后以成都市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计算表明从出行者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生心理交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出行行为是合理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