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药青蒿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其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截疟等功效。黄花蒿抗逆性强,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药效成分以倍半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挥发油为主。江苏盱眙产青蒿药材是品牌中成药的原料药之一,以其挥发油组分入药,蒿酮是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并且也是质控指标。根据盱眙青蒿药材的实际应用,挥发性成分蒿酮可作为评价盱眙青蒿药材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青蒿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其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截疟等功效。黄花蒿抗逆性强,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药效成分以倍半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挥发油为主。江苏盱眙产青蒿药材是品牌中成药的原料药之一,以其挥发油组分入药,蒿酮是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并且也是质控指标。根据盱眙青蒿药材的实际应用,挥发性成分蒿酮可作为评价盱眙青蒿药材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已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黄花蒿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具有差异,但目前其挥发性成分研究大多数是检测其组成物质,鲜有对其组成差异形成影响因素的报导。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的同种植物由于所含代谢物组成种类或含量差异可被区分为不同的化学型,根据江苏盱眙黄花蒿挥发油中具有高含量蒿酮这一特点将其归为蒿酮型黄花蒿。化学型的形成受生长发育、遗传、环境多方面因素调控。本课题将从这三个部分来进行蒿酮型黄花蒿挥发性成分形成机理研究,为青蒿药材品质研究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物候期蒿酮型黄花蒿挥发性成分积累规律研究收集江苏盱眙产地5个物候期的黄花蒿样品,共鉴定出24种成分,以单萜和倍半萜类为主。单萜类主要成分桉叶油醇、蒿酮均在初花期含量达到最大值。倍半萜类主要成分β-石竹烯,大牛儿烯D积累模式与蒿酮相似,青蒿乙素和脱氧青蒿素则在营养期到初花期维持在高水平,在盛花期和枯萎期则降低明显。采用多变量分析手段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等对不同物候期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可依据挥发性成分将不同物候期蒿酮型黄花蒿进行区分。蒿酮、青蒿乙素、大牛儿烯D和β-石竹烯是多变量分析中的指标性成分,对不同物候期的分组有较大贡献。根据总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和蒿酮、桉叶油醇等主要挥发性成分在不同物候期的积累程度,认为初花期为蒿酮型黄花蒿挥发性成分提取的最佳采收时期。2蒿酮型黄花蒿与樟脑型黄花蒿对比研究以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作为判别标准,江苏盱眙种源黄花蒿为蒿酮型,河南中牟种源黄花蒿为樟脑型。对两化学型黄花蒿进行非靶向代谢分析。以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1和P<0.05作为筛选差异代谢物标准,共筛选出253个差异代谢物,蒿酮型黄花蒿在挥发性成分相关的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化合物显著上调,樟脑型黄花蒿在萜类相关通路的二萜生物合成路径中的赤霉素信号通路显著上调。此外,在蒿酮型黄花蒿中发现3个高表达的黄花蒿醇脱氢酶2(Artemisia annua alcohol dehydrogenase,ADH2)候选基因,这可能是促进蒿酮型黄花蒿中蒿酮的积累的重要因素。3盐胁迫对蒿酮型黄花蒿生理以及挥发性成分积累影响研究对各地环境因子和蒿酮相对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蒿酮相对含量和土壤pH、土壤盐度、温度、日照时数、日照强度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对盐胁迫黄花蒿进行多变量分析发现不同程度的胁迫组都与对照组呈现良好的分离效果,樟脑、桉叶油醇是区分对照组和低、中盐胁迫组黄花蒿贡献最大的两种成分,青蒿乙素、蒿酮是区分对照组和高盐胁迫组贡献最大两种成分,并且樟脑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蒿酮相反。蒿酮型黄花蒿盐胁迫时,可能通过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响应应激反应。此外,光合作用相关通路基因的下调,可能降低光对促进植物中活性氧的生成相关关键酶活性,增加植物在盐胁迫下适应的能力。茉莉酸(Jasmonic acid,JA)通路的激活则可能诱导植物萜类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使蒿酮的积累受到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及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模型,研究大黄酸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分裂的作用,探究大黄酸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内实验:探讨大黄酸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SD大鼠的影响。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酸组、线粒体分裂抑制剂组、比索洛尔组。对SD大鼠心脏前降支进行结扎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各组模型建立24小时后,行EB-TTC双染检
目的:中药美洲大蠊是蜚蠊科动物美洲大蠊的的干燥全体。中医认为蜚蠊科入药有“活血散瘀、解毒消疳、利尿消肿”等功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美洲大蠊提取物作为昆虫来源药物不仅在口腔溃疡、胃病、外伤等方面有治疗作用,而且在肝病甚至恶性肿瘤方面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探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体内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利用代谢组学进行美洲大蠊提取物长期服用的代谢变化,寻找差
急性禁食会导致肝细胞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并诱导肝脏中大量的脂肪堆积,本研究探讨了肝脏关键水通道蛋白8(AQP8)在禁食过程中对能量代谢和肝脏病理生理的影响。目的:明确AQP8在小鼠肝脏中的定位分布及其在禁食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索AQP8在禁食诱导的肝脏脂肪变性中的具体作用与机制,为临床上治疗由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对AQP8-Flag转基因小鼠的肝组织进行冰冻切片,通过免疫
大量药物分子中含有卤素原子,比如地西泮,氯雷他定,氯沙坦,氯吡格雷,溴苯那敏,胺碘酮等一些临床上常用的药品。另外,有机卤代物作为有机合成和药物研发的重要中间体,广泛用于各种天然产物、复杂药物分子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构筑中。因此,有机卤化物的合成一直以来都备受化学家们的重点关注。早期,传统的亲电卤代,Sandmeyer反应以及导向邻位卤代等方法在有机合成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卤代方法存在一
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可激活荧光探针由于其低背景信号干扰、高组织渗透率、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及低生物毒性近年来被不断开发,广泛用于生理病理事件的可视化成像。其中,半花菁染料具有结构多样化、光谱可调谐、量子产率高、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大量应用于疾病诊断、实时治疗监视、肿瘤成像引导切除。当前大部分探针仅能对单个生物标志物进行监测,而复杂的体内环境可能会影响反应动力学或产生假阳性结果
目的:临床治疗胃癌的中医流派、地域不同,大家对于一种疾病的理解和用药习惯也有所差异。因此,为了更好的挖掘临床上治疗胃癌的用药经验和代表性方剂,本文全面的筛选和统计中文数据库里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研究,挖掘凝练有效方剂及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上中药治疗胃癌提供指导意义。方法:(1)收集199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纳入排除标准和中药名称标准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运用频
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化疗药物,其诱发的肠道毒性约束了伊立替康在临床上的使用,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伊立替康的毒性机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SN-38G在肠道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的影响下,代谢成SN-38,引起SN-38在肠道蓄积从而导致肠道毒性。二是伊立替康在肠道蓄积也会损害正常肠黏膜的功能而引发肠道炎症。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减毒增效
为建立‘商薯19’脱毒苗的水培快繁体系提供依据,通过研究筛选出静置水培条件下‘商薯19’脱毒苗适宜的营养液配方,明确甘薯植株叶片中内源激素种类以及水培对甘薯苗叶片激素的影响。以‘商薯19’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分别用循环水生菜营养液、霍格兰营养液和MS等营养液配方,设置不同浓度处理,并以清水培养为对照,研究不同营养液对‘商薯19’脱毒苗生长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对水培和土培条
脑肿瘤,尤其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每年都会带走许多生命,5年生存率仅为5.4%。目前的护理标准(SOC),包括手术、放疗和替莫唑胺(TMZ)用于化疗,由于高复发率和不可避免的耐药性,很难缓解疾病的疼痛。因此,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控制肿瘤进展和延长生存率至关重要。TMZ作为第二代口服烷化剂,通过甲基化DNA分子并干扰其复制,最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自获得FDA批准以来,T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珍贵树种,有“植物黄金”之称,其皮、叶、雄花和种子均可药用或者食用,各类相关的中成药、保健品和饮品广泛存在于市场。杜仲的干燥树皮是名贵中药杜仲,干燥叶是另一味中药杜仲叶,两者均被收载于2020版《中国药典》,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杜仲籽油和杜仲雄花分别于2006年和2014年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和新食品原料,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杜仲种子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