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地产权制度的合理改革,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目前土地产权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产权变迁与土地资本化、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利用变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机制等方面,以土地产权视角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扩张特征的研究不多见,尤其是对自下而上的工业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土地产权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还缺乏深入分析。鉴于此,本研究在总结梳理南海区不同阶段的土地产权变迁过程以及分析南海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将土地产权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三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以南海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产权变化及制度安排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1987年以来,南海区土地产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其实质是土地由资源逐渐转变为资产及资本的过程。具体表现为:1987年土地有偿投包制改革,土地资产化过程中土地产权结构形成“三权分立”格局;1993年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村集体高度掌握土地支配权,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土地收益权向股权转化;2003年在土地紧缩政策的影响下,集体所有制产权向国有制产权转化。(2)研究期内,南海区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与土地产权演变的三个阶段相呼应,产权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1987~1992年,土地有偿投包制促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分离,土地资产化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推进了农用地的适度规模经营;1993~2002年是南海区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阶段,由于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速了土地资本化过程,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增加了17093.54hm~2,各区土地利用强度普遍上升;2003~2013年,土地紧缩政策促进集体土地产权国有化,建设用地扩张速度逐渐减慢,农用地减少趋势得到控制,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增强,区域差异逐渐减小。(3)1987~2013年南海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呈现“农用地集聚——乡村工业化破碎格局——集聚与破碎化共存”的阶段性变化。1987~1992年,土地有偿投包制推动了南海区集体土地的规模经营,用地类型以农用地为主,总体景观布局聚集度较高;1993~2002年,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强了南海区村、镇政府对土地的控制,以村镇为单元的农村工业化大规模开展,导致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快速发展及其空间格局的破碎化;2003~2013年,土地紧缩政策加速了南海区集体土地产权的国有化,以政府主导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扩张较为集聚,但新旧斑块差异明显,呈现出集聚与破碎化共存的趋势。(4)南海区土地产权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土地的资本化、土地管理体系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其驱动机制是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因素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激发了南海区集体土地的商品属性,促进了集体土地资本化运动过程;同时,南海区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为集体土地资本化运动提供了制度基础,而这种土地产权制度下的分散化集体土地管理体系则导致了南海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破碎化。从内在因素来看,南海区集体土地的资本化运动加速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变化,而这种发展模式下的收益分配方式有效地抑制了集体土地级差地租的流失,则是工业用地持续扩张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