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离体猪肝肝静脉循环模型。通过对离体猪肝肝静脉循环模型和实验家兔肝静脉旁微波凝固,观察凝固后肝静脉血流动力学、肝静脉标本大体观和光镜下病理改变,探讨肝静脉旁微波凝固的可行性,为临床肝静脉旁肿瘤的微波凝固提供理论依据,增加微波凝固的适应症。材料和方法:1、新鲜离体猪肝共40块。60W、5min微波凝固,旁开电极插入测温针,观察离体猪肝微波凝固灶大小和微波热场分布。离体猪肝肝静脉两端插入导管,导管外接蠕动泵,蠕动泵水源置于37℃恒温箱,启动蠕动泵,水流经过肝静脉,离体猪肝形成肝静脉循环模型。肝静脉循环模型静脉旁微波凝固,将不通水肝静脉组设为对照组,超声引导下进微波天线至肝静脉旁并保持一定夹角,60W、5min肝静脉旁微波凝固。凝固后切开标本对比观察通水组和不通水组凝固灶和肝静脉情况。2、实验兔23只(实验组15只,对照组8只)。35W、3min兔肝微波凝固,旁开电极插入测温针,观察活体兔肝微波凝固灶大小及微波热场分布。实验组术前超声记录肝静脉内径和肝静脉血流参数。超声引导下肝静脉旁微波凝固,术中超声监视凝固灶变化和肝静脉血流情况。术后0周、1周、4周时超声重复记录肝静脉内径和肝静脉血流参数。术前、术中、术后肝静脉内径和血流参数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术后0周、1周、4周时分别处死5只实验兔,取出肝脏,凝固标本大体观并送病理检查。对照组在0周、1周、4周时超声记录肝静脉内径和肝静脉血流参数。对照组和实验组同期肝静脉内径和血流参数相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统计学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离体猪肝60W、5min微波凝固后,凝固灶由中心向外依次分为:中心区、凝固坏死区和移行区,凝固纵径、横径分别为43.85±1.09mm、26.20±0.95mm。微波热场测温显示热场温度以电极为中心向外递减,微波热场呈等温层排列。离体猪肝肝静脉循环模型,静脉内径和最大水流速度分别为5.48±0.33mm、32.37±2.46cm/s。肝静脉循环模型静脉旁微波凝固,通水组与未通水组比较,由于水流循环的对流散热作用,通水组肝静脉侧凝固区热场发生再分布,肝静脉旁出现狭长淡红色薄带,与凝固区分界清晰,同移行区改变。非肝静脉侧凝固区形态、大小无改变。2、实验兔肝35W、3min微波凝固后,凝固灶由中心向外依次分为:中心区、凝固坏死区和充血反应区,凝固纵径、横径分别为26.50±0.93mm、18.13±0.64mm。实验组术前兔肝静脉内径和血流速度分别为3.51±0.25mm,16.37±1.27cm/s。兔肝静脉旁微波凝固术后0周、1周、4周时实验兔一般情况良好。微波凝固术中、术后肝静脉超声观察,术后凝固标本大体观察显示肝静脉结构、功能完好。凝固标本镜下所见,凝固区坏死彻底,充血反应区1周时转归为纤维化带,1周后病理结果显示,7例标本肝静脉旁完全凝固,3例标本肝静脉旁少量未完全凝固肝组织,肝静脉未见明显改变。术前同术后,实验组同对照组比较肝静脉内径和血流参数差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静脉血流具有对流散热作用,使肝静脉旁微波凝固热场在凝固过程中发生再分布,凝固形态发生改变。2、应用35W~60W肝静脉旁微波凝固治疗时,肝静脉形态、结构、功能均保持完好。3、微波凝固在肝静脉旁和第二肝门处应用安全、可行。4、离体猪肝肝静脉循环模型微波凝固结果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可用于微波凝固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