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处中美两种文化中的华人,无论是先期移民还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后代,都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面临新的身份建构的挑战。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深谙流散者和少数族裔在身份构建中的困境,由此提出的“第三空间”及“杂糅”学说,为当今跨国移民身份的建构和解读少数族裔文学作品中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阐释空间。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自出版后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在小说中由文化冲突而引发的身份主题的思考,进一步展现了她就身份建构方面的创新探索。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的后代,身处于两种文化之中,也就是霍米·巴巴称为的“第三空间”之中,这一空间身份对其作品创作有重大影响。第三空间是一个非实体性的结构,是无形的、抽象的、比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双方或多方相互混合而生成第三方。混合并非同时共存、简单叠加,而是双方或多方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交叉、融合并最终发生转化。第三空间不是一个不变的、闭合的空间:相反,它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不断吸收新的因素,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正因为如此,谭恩美在作品中强调身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对于美国华人而言,她主张建构一种流动的、杂糅的美国华裔的新身份。本文认为,在小说《喜福会》中,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她们“散居族裔”者的身份认同由于存在中美文化的冲突而最终建构在文化交往的协商之中,并且由此揭示出新一代的少数族裔力图建构一种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居于中间地带---第三空间建立起来的东西方文化杂糅的新身份。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前言;第二章主要介绍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及杂糅理论;第三章以霍米·巴巴理论为根据去解读谭恩美在《喜福会》中人物在第三空间中身份建构的原因及变化过程;第四章主要阐述散居族裔者身份的认同是建构在一个杂糅的“第三空间”之中。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旨在揭示谭恩美通过作品《喜福会》对在第三空间建构身份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并且尝试性地为别的学者研究谭恩美和其他亚裔作家提供并开拓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