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等为妇科常见良性疾病,每年均有很多绝经前妇女因此而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年龄以40~44岁居多[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起源于输卵管的观点。因此可以认为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可以作为降低卵巢癌的一种手段。且在切除子宫的同时将双侧输卵管一并切除,也可以减少术后盆腔包裹性积液、输卵管脱垂、残留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行全子宫切除术时预防性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是否会在原有手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卵巢储备功能及反应性,使患者提前进入绝经期,以及降低盆腔良恶性疾病及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并比较两种不同的手术途径即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和开腹子宫切除术之间的差异。为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术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病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良性子宫病变并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9例。纳入标准:①年龄4 0~50岁,月经规律且无明显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②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子宫良性病变;③无生育要求且附件区无明显病变;④术前常规行B超、TCT等检查,排除盆腔内恶性肿瘤等病变。排除标准:①并发盆腔炎性疾病;②有心、肝、肺等内科并发症;③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④术前有卵巢早衰症状。选取67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患者43例,为研究组A,保留输卵管的患者24例,为对照组B;选取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2例,分为两组,其中预防性切除双侧输卵管的患者41例,为研究组C,保留输卵管的患者21例,为对照组D。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相同卵泡期患者血清FSH、LH、E2及AFC的变化,同时随访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并比较术后盆腔炎性疾病和盆腔良恶性肿瘤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体重、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结果:1、A组与对B组相比、C组与对D组相比,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B组与D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术前相比,四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FSH、LH均明显上升,E2及AFC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B,C组与对照组D相比,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激素水平变化及AF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激素水平变化及AFC无统计学差异(P>0.05)。3、预防组(A组与C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21.4%(18/84)和28.6%(24/84),对照组(B组与D组)患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7.8%(8/45)和28.9%(13/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预防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为3.6%(4/84)和6.0%(6/84),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为13.3%(7/45)和20.0%(9/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腹腔镜组(A组+B组)与开腹手术组(C组+D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血清FSH、LH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A组+B组)与开腹手术组(C组+D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血清E2水平及AFC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不会加速卵巢的功能的减退,且对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没有明显影响。2、腹腔镜手术可明显降低术中出血量,而且对卵巢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3、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可以降低术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