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凡四训》成书于明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该书主要阐述了修身立命的思想以及积善求福之道,其思想内涵丰富,至今仍广为流传。《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公元1535-1608),浙江嘉善人,原名为表,后更名为黄,字庆远、坤仪、仪甫,号原为学海,后改号为“了凡”,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袁了凡童年丧父,家境困顿,为维持生计,只得弃文学医,以养家糊口。而后袁了凡在慈云寺偶遇一位精通易学的孔姓老人,老人预言他将仕途显达。于是,袁了凡又开始读书追求功名,且袁了凡之后的人生境遇同孔姓老人所推算的分毫不差,从此他对“命由天定”深信不疑,终日不阅文字,不思进取,且丧失了求知的欲望,被宿命论所束缚。后来袁了凡拜访了云谷禅师,经过云谷禅师的点化,他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认识到宿命论的错误,此后便立志要多行善事,广积善缘,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于是,袁了凡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写下《了凡四训》,以训诫后人认识命运、改变命运。《了凡四训》原名为《了凡训子书》、《训子言》,后更名为《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全文共计11600多字,主要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它们分别来自于袁了凡不同的著作,“立命之学”来自于袁了凡用以训诫儿子的《立命篇》,这是他在晚年时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蕴含了袁了凡丰富而宝贵的人生经验;“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分别取自于《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又名《科第全凭阴德》)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均来自于他早年的著作《祈嗣真诠》;“谦德之效”则是他晚年的著作《谦虚利中》。“立命之学”,主要是袁了凡依据自己对人生经历的所感、所思、所悟,详尽地阐述其“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点。“改过之法”,主要讲述如何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改正错误的方法,主要方法是:以圣贤为榜样,心怀敬畏之心,勇于面对过错并加以改正。“积善之方”,首先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然后进一步阐释“真善”与“至善”,最后把“善”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加以辨析。“谦德之效”,是以“天道”作为例证,用以说明“人道”抑满扶谦的道理,劝诫人们要心怀谦德,虚怀若谷,待人谦逊、恭敬。《了凡四训》成书于明代,当时正值“儒道佛”三家思想合一的思潮,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该书的作者袁了凡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其思想也具有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合一的特点,这种“儒道佛”三家思想合一的特点也清晰地体现在《了凡四训》的伦理思想中,这是《了凡四训》最显著的特点。其次,《了凡四训》是袁了凡为训诫儿子袁天启所著,因此,该书是一本家训;然而,《了凡四训》在阐述“立命”思想的同时,又提出了“改过”、“积善”、“谦德”等“立命”的方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劝善思想,因此,该书也是一本劝善书,家训与劝善书的结合是《了凡四训》的第二个特点。《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的传世之作,其中“立命”思想告诉人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而“改过”、“积善”、“谦德”思想则是为我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方法,这其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人认识命运、改变命运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给予当代人丰富的人生启示。但是,《了凡四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的时代背景大不相同,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了凡四训》中的某些观点在当代社会具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