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保障不同区域城乡民众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既是我国新医改确定的核心改革发展目标,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促进和改善社会民生福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深入把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下简称卫生均等化)的科学内涵,研究基于满足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区域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测定机制,探索推动卫生均等化有效发展的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运用公共产品与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基础理论,对区域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内涵与构成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卫生均等化水平的多指标泰尔指数测定体系,并对江苏2000-2010年期间卫生均等化水平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卫生均等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健康发展影响关系的面板协整模型,并运用江苏省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新时期江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为:理论上区域卫生均等化发展蕴含了从卫生投入到产出等多维度丰富内涵,因此应致力于构建多层面的卫生均等化水平衡量体系;江苏总体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卫生不均等的多维结构特征,其中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近年来卫生不均等结构的演变受政府财政卫生投入波动影响明显,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卫生不均等的加剧则主要由缺乏有效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而导致的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所推动;江苏卫生均等化水平对区域发展存在短期长期差异性效应。从短期看,受近年来江苏区域卫生均等化尤其是卫生投入均等化发展水平有所改善的影响,对民众健康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长期看,江苏卫生领域所暴露出的总体投入依然不足、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服务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以及卫生人才战略滞后等种种缺陷和不足,这无疑将制约江苏长期卫生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发展以及对区域居民健康及经济增长的长效促进。论文提出促进江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基本对策建议包括:重视确立卫生均等化内涵体系;强化政府投入主体角色,完善卫生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卫生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投入建设,促进区域卫生资源布局的均等化;注重提高卫生服务产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