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少子老龄化、隔代抚育普遍化以及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人本主义”回归,婴幼儿及其隔代抚育者逐渐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基于“隔代抚育”视角下的“儿童”友好型“社区”,不仅能够引起社会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对居住生活环境需求的关注,同时引入“社区”的概念,强调不再是单一的关注物质层面的空间设计,而是更加注重社区社会问题的解决。0-3岁是生命的开端,是人类个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而家庭中父母及其他照料者对儿童的抚育是对儿童健康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婴幼儿及其照料者的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充满活力、繁荣和健康的城市社区的最佳标准。因此,在隔代抚育日益普遍的城市中,关注婴幼儿及其隔代抚育者不仅使城市的婴幼儿更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同时也使一个城市更好地适合每个人。由此,本文选择以隔代抚育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城市社区的友好度发展。讨论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解读“隔代抚育”视角下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内涵;立足于0-3岁婴幼儿及其隔代抚育者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及需求来审视城市空间;探讨如何在社区层面提高隔代抚育质量,为城市儿童及其隔代抚育者构建友好型社区提供借鉴。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分析归纳法。文献分析法首先反思现代城市家庭“生-养-育”焦虑症的根源,肯定隔代抚育的社会价值。结合婴幼儿早期发展、老人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理论,总结其需求的共性与特性,并结合社区发展的相关动态研究指出,“隔代抚育”视角下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应该满足两个最根本的需求:“儿童健康成长”与“老人更好的带娃”。田野调查法对海印南社区隔代抚育群体的日常活动进行长期的调研,总结其时空间行为特征,了解到婴幼儿及其隔代抚育者的日常生活需要满足“安全、积极的隔代抚育、高质量的户外活动、融入自然、邻里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反应到空间层面则包括祖孙互动空间、儿童游戏空间、交往空间、健身空间、休憩空间及出行空间,另外还有改善生活照料、儿童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设施。分析归纳法通过对海印南社区隔代抚育群体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及日常生活需求的分析归纳,结合供给现状与需求的矛盾分析其背后的规划机制,提出适老适幼、社区融合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发展理念,并从空间环境、服务设施、社区文化三个层面来构建适老适幼、社区融合的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