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实现油用牡丹果实的机械化采收,是油用牡丹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解决食用油供需矛盾和促进地区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油用牡丹果实采摘机虽然能够部分满足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但是其采摘机构和割刀设计仍然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没有实现最优化设计。因此,本文以油用牡丹茎秆为研究对象,针对茎秆的宏观剪切性能、微观结构差异和剪切变形特点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茎秆切割
【基金项目】
:
横向课题《陕西油用牡丹果实采摘与脱荚关键设备研究与开发项目》(201402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油用牡丹果实的机械化采收,是油用牡丹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解决食用油供需矛盾和促进地区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油用牡丹果实采摘机虽然能够部分满足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但是其采摘机构和割刀设计仍然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没有实现最优化设计。因此,本文以油用牡丹茎秆为研究对象,针对茎秆的宏观剪切性能、微观结构差异和剪切变形特点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茎秆切割本构方程,并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实现了对采摘机割刀关键参数的优化设计,为油用牡丹果实采摘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设计了一套油用牡丹茎秆剪切试验装置,以茎秆生长期、刀具几何参数以及切割速度为试验因素,进行了油用牡丹茎秆剪切试验研究。得到了茎秆剪切强度和剪切功随生长期变化的规律,发现果实成熟期茎秆平均剪切强度最低,有利于果实的采收;分析了刀具刃角、滑切角对油用牡丹茎秆剪切性能的影响,并基于滑切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机理分析;研究了切割速度对茎秆峰值切割力和剪切功的影响,发现茎秆剪切过程存在明显的应变率效应。2.对不同生长期的油用牡丹茎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了茎秆微观组织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含水率,研究了这些因素对茎秆剪切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以茎秆剪切强度为因变量,以茎秆厚壁组织含量、含水率、维管束含量以及维管束含量与含水率交互作用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方程的准确性。研究了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各因素对茎秆剪切强度的影响,建立了油用牡丹茎秆剪切性能与微观组织含量和含水率的跨尺度关系。3.基于二维数字图像相关(2D-DIC)方法,根据相机小孔成像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离面位移误差校正算法,建立了茎秆剪切变形过程中位移场和应变场的计算方法。基于此算法搭建了茎秆剪切变形测试系统,对油用牡丹茎秆剪切过程的变形和应变进行测量,实现了包含离面位移信息的茎秆表面三维位移场和应变场计算,研究了油用牡丹茎秆在剪切变形特点,发现茎秆在剪切变形过程中动刀侧的变形和应变更为集中,且刀具刃角减小可以产生更明显的应变集中以减小切割阻力。研究表明,本文建立了一种有效的茎秆剪切变形测试系统和测量方法。4.根据油用牡丹茎秆剪切特性和剪切变形特点,提出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茎秆剪切仿真研究。基于油用牡丹茎秆切割过程中明显的应变率效应,提出以塑性随动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反映茎秆不同生长期性能差异的自定义调节系数,建立了茎秆切割本构模型。基于模型本构参数的物理意义,提出准静态和动态拉伸试验的方法测定了本构参数,应用模型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并进行茎秆剪切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自定义本构模型能有效反映油用牡丹茎秆切割过程中塑性变形阶段的应力应变特性以及茎秆生长期差异对剪切性能的影响。5.基于建立的茎秆切割本构模型,结合采摘机割刀设计的实际需求,对割刀刃角、割刀滑切角和切割速度这三个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按照正交优化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多因素的仿真研究,对割刀刃角、滑切角和切割速度进行了因素水平组合的优选。设计并搭建了一型茎秆切割试验台,通过切割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割刀刃角15°、割刀滑切角10°和切割速度0.2m/s是最省力的参数组合,即为割刀的最佳设计参数。
其他文献
海岸带位于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地带,拥有典型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境。这些优良的特点使海岸带成为海滨景观建设的重要依托。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开发强度不断增加,海滨城市的快速发展,地域内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已建成的海滨景观项目也普遍出现相互模仿,风格缺失的现象。因此在当下,基于地域景观特征研究的海滨景观规划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一方面总结梳理地域景观的内涵、构成以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就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美丽乡村的建设得到了广泛推行,人们对乡村建设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同时乡村居民对公共空间的环境水平以及游客对乡村景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营造直接关系到村容村貌及村民的幸福指数,是美丽乡村评比的重要指标。同时乡村建设时也面临着乡土特色缺失、景观同质化、景观单调等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国家建设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土地资源短缺的现象逐渐加重,土地盐碱化也逐渐成为严重影响世界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使农林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与此同时,郊野公园在应对城市生态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满足休闲游憩需求等方面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本文立足时代背景,对盐碱地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了解盐碱地的概念、成因与危
在当今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自然资源丰富的乡村得以拥有新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等值不同质,内外动力兼具”的新型人居聚落。然而,现行的乡村规划对乡村内在发展逻辑、本土特色和村民主体性的忽视,导致其特色格局要素受到冲击,地方社会不断式微,极大制约了乡村的发展。因此,立足于当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经济条件,反思以往的规划实践误区,亟需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规划范式、理念和技术体系。本文首先对乡村发展脉络
远缘杂交是培育无髯鸢尾新品种的重要途径。将西伯利亚鸢尾与有髯鸢尾、饰冠鸢尾进行杂交,设置系间杂交组合25个,亚属间杂交组合22个,授粉4166朵,收获种子19395粒,杂种苗2481株。通过胚拯救获得西伯利亚鸢尾与有髯鸢尾、饰冠鸢尾杂交后代,对5个西伯利亚鸢尾品种间杂交组合和黄菖蒲与玉蝉花后代进行表型性状遗传与变异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西伯利亚鸢尾与有髯鸢尾远缘杂交:‘S7’(西伯利亚鸢尾)×有
大花葱由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独特的观赏性在国内花卉市场需求日益增大,但其繁殖效率较低,通常采用分球繁殖,多数优良品种增殖系数一般只有2~3,大大限制了大花葱的快速发展。大花葱多数品种花而不实,限制了其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的发展。本试验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建立大花葱高效再生体系,提高繁殖效率;二是诱导大花葱‘大使’(Ambassador)品种染色体加倍,以期获得性状更佳、可育性增强的多倍体品种。再生试验
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局地微气候环境的形成具有关键性影响,认识其空间特征对微气候因子的影响机制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市民户外活动环境的热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利用实地监测方法定量化分析北京秋季城市绿地中具有不同空间特征的植物群落对微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情况。再利用ENVImet软件对实测植物群落秋季微气候进行模拟验证,验证其在植物群落微气候模拟研究中的可行性。此后,通过EN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为城市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公园绿地往往以结构简单的群落为主,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能力有限。近自然绿地基于向自然学习,遵循自然森林群落演替规律,以当地植被特征为参照,形成结构合理的人工群落,在维持城市绿地群落稳定、丰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如何平衡人的需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城市绿地发展的焦点和难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