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工业是污染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污染减排的主战场。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究工业污染减排的路径,进而推动工业污染减排的进程已经刻不容缓。本论文在回顾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业污染减排历史的基础上,选择“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3个与供给侧有关的影响因素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利用我国29个省份的统计指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我国工业污染排放与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以上3个影响因素的路径模拟为我国工业污染减排事业献言献策。论文研究首先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内容和我国面临的工业污染现状,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提炼出工业污染减排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技术因素”、“结构因素”、“规模因素”。其中“技术效应”的代理变量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和“能源强度”;“结构因素”的代理变量为“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规模效应”的代理变量为“人均GDP”。选取能够代表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状况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各个省份的统计年鉴中收集实证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将我国的29个省份按照地域分为东、中、西、东北四个部分,运用折线统计图对四个部分的工业污染排放与产生总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运用豪斯曼检验判断模型类型,由于豪斯曼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而通过统计回归得出结论。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重工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技术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关系,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正相关。最后,利用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进行路径分析与效果模拟。在路径分析与效果模拟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工业污染减排的相关建议。政府方面,应当在发展经济时优先治理环境污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征收污染税,增加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推广新能源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企业方面,应当优化价值链,与外国开展产能合作;获取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