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类思维及其形成研究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yp888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是造成不同文化思维方式差异的基石。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类方式是其独特思维方式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中医分类思维的研究是揭示中医看待自然宇宙及生命现象独特方式及探索其所把握的自然体系和生命规律的性质的关键。本论文以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的分类思维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和分析:第一部分,系统研究《内经》的分类认识及其所使用的主要分类方法,共包含两个章节内容。第2章全面系统梳理《内经》中涉及分类认识的内容,主要涉及天地时位气的划分、人体时位气的划分以及疾病的时位气异常的分类认识以及诊断治疗等相关分类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发现《内经》对于人体生命现象的分类认识与对自然现象的分类认识有着内在一致的划分规则或逻辑结构。第3章在全面把握《内经》分类内容的基础上抽提出其普遍使用的六种主要分类方法。其中,阴阳、五行、三才三种分类方法,具有系统整分、细分量化、规定关系的特点,所揭示的是天地万物的内在结构、变化秩序及其相互联系,时空维度是其共同参照背景。邪正、顺逆、标本的定性分类方法,建立在前者定量分类的基础上,依然以时空为参照基准,价值和意义的赋予是其特点。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以阴阳、五行、邪正三种代表性的分类方法为考察对象,对其认识的来源与形成发展过程沿着两条线索分三个时期做纵向剖析。(1)“阴阳”概念的产生从一开始便与天上的太阳有关,从划分太阳向背的地形位置开始便就有一种对立二分的分类特性。阴阳与气的结合使其成为自然现象内在变化原因乃至成为万物生成本原性机制的解释工具,这种本质内涵的产生是在描述天地之气在四时节度中消长盛衰转化和上下交通中完成的。阴阳的细分体现了对气在时位中的盛衰变化过程的精确分度,天地阴阳与四时阴阳是阴阳分类范畴时空两个维度的重要内涵。四时盛衰与天地交通是阴阳分类认识产生的客观来源。(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起初表地上之物,指涉先民生产生活中五种重要物资。从“府”到“行”的名称变化,体现了先民对于它们的性质和功用的深刻认知和把握;从“六”到“五”的数目变化,体现了所在时期“尚五”观念的影响。“五”数崇拜产生于五方空间意识对于基数五的强化。五方空间意识是先民对于宇宙时空结构的一种内在体认。方位数术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五色、五数、五帝与之配应,五行配入或在它们之后。五行进入四时系统而最终确立了其划分一切事物的重要地位。五行分类的核心是空间方位的五行,之所以借用五种具体事物之名,在于这些事物间的生克关联关系为解释时空结构的系统平衡提供了模型。《内经》五藏系统的建立是五行划分人体多层维度的结果,五行生克关系是对人体各部分气化功能相依相制系统联系的说明工具。(3)“邪正”分类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对于各种灾害现象的长期观察和经验总结。古人逐渐发现,自然灾害的产生与气候变化的时位次序节度有着紧密关联,天地之气四时变化的失节失序是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除了天之时气的不正影响外,人君政令的不时也成为影响其收获的重要因素,故而人的因素在避免灾害产生中的作用被凸显出来。《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前人从农业实践和自然灾害现象观察中所获得的这种邪正观念,不仅将天时邪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而且还将天地大宇气化异常的这种时位不正的机制用来说明人体气化小宇的病邪产生的内在机制,即突出气位节序的正常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人在避免病邪产生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强调。通过以上考察可知,《内经》中的阴阳、五行、邪正等分类思维的形成源于古人长期的天文实践与农业气象实践等领域的探索和理性思考,来源于古人对宇宙时空的定位以及依此为背景对自然气候变化节度的测候,具有坚实的客观实践基础。第三部分,分析这种分类思维背后的基本假设和隐喻模型。这一分析是通过对《内经》分类思维所涉及的三种重要的隐喻意象的探讨和思考来体现的,即文章的第五章。(1)“生”的意象,此节论述古人对以植物为代表的生命形态的生化之机的重视和思考何以影响古人对人的生命的理解。人是天地所生万物的一部分,与植物一样具有生长化收藏的盛衰过程,同样依赖天之光热、地之水分养料提供生命运化的物质与能量。在天地人气化相应的系统中,人与植物一样有着自身内在的生生之机。以植物为代表的生命气化生机过程为《内经》认识人体生命现象提供了整体模型,时空的构架、天地在生命演化中的意义以及人的自身限度都是在这一隐喻模型中得到强调的。(2)“风”的意象,此节论述了《内经》关于“风”的认识以及对于风的占候。古人很早便开始关注“风”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风的季候性的发现及其与时空相应体系的结合为“风占”的产生和系统化提供了条件。“风”源于“天地之合气”,这一突破性的认识使得其成为古人借以把握天地之气变化之道的重要媒介而受到格外重视。《内经》继承和吸收了这些基本思想,并使其成为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及其疾病生成的重要工具。“风”作为四时变化的信使,为古人思考天地自然及一切生命现象的生成变化提供了一种有稳定秩序节度的时空一体的变化模型。这一变化模型将气的时空秩序与有形万物的生化联系起来,揭示了其中的因果关联与秩序。(3)“水”的意象,此节论述了《内经》关于人体血气经脉的构想与“水”的喻象之间的紧密关联。水的太过和不及会为灾,水土气通才能生物,川谷导气通高下才可泉源不竭、生物不息,水的动静化生又依天时寒暖而有节律变化,这些认识的产生源于古人悠久的农业生产和治水实践。这些实践认识影响到中医关于人体血气经脉的构想:血气流布于身,有经络孙脉分流导气;血气之生化,有三焦水道交通上下而生化不息;血气之运行应四时而周流不息;血气为病,有补、泻、决渎防其枯竭、满溢与壅塞。水在天时之气的引动下升降有节的运动而实现着无形到有形的转换,这一意象为万物生化演变的机制提供了具体形态转化的形象模型。以上三种意象有着内在关联,“风”的意象和“水”的意象实为“生”的意象的具体说明。“风”的意象为古人对于“生”的认识引入了时空一体的变化秩序,“水”的意象成为促成“生”化、沟通上之无形天气与下之有形物类的桥梁,是气与形转化的中间状态。两种意象共同为以植物为代表的生命形态的生成演化的现象构筑了系统的理解模型。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六章,分析《内经》分类思维的主要特点及比较中西分类思维的差异以及影响其形成的可能因素。(1)《内经》分类思维所划分的主要对象是以时空一体背景为参照的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的变化节律和秩序。其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分类方法所体现的是一种圜道整分的有初中盛衰关系的意义系统。天地人处于一个有内在结构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气化整体系统中。从人的角度看,世界因与入气化相应而生化相连,人通过自身的感知而将世界纳入与自身关联的意义世界,赋予各种变化以价值,因此赋予世界以感性的、关联的、价值性的色彩。与此相比,西方分类思维所关注的是独立于人的感官,独立于具体时空,甚至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种属性质的差异,其所构建的是一种类与子类相包含的静态阶梯式的分类体系。分类体系中平行类之间界限分明,不存在相互的关联和影响。(2)西方文化的这种分类思维的形成与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城邦制的公民社会平等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论辩言说的逻辑规范以及独特的否定感觉、否定变化的物质构成理论原子论,与这些因素有着重要关联。而古代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情况均与之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从对这些差异的分析中,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两种文化的人的分类思维何以如此不同。文章的最后,尝试对《内经》分类思维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思维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以及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问题做出简要讨论。
其他文献
零担货运物流是一种介于整车物流和快递之间的物流模式,相对于其他物流模式,其独具特色。对搞活地方经济、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现
四川省南部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根据以前的方言调查资料及此前发表的关于西南官话分区的文章,南部县方言均被划入成渝片区。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南部县内部音系却不尽相同,既
本文提出一种铁路路基基床表层改性结构设计,该结构由粒径不大于150mm的级配碎石及砂土颗粒构成.通过合理搭配各种粒径的碎石及砂土颗粒,使表层的渗透系数不大于底层的渗透系
瑞典汉语初学者在习得汉语声母和韵母的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等等原因,会产生诸如清音浊化、不送气音和送气音混淆、复合元
一个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必须具备掌握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能力,学习策略对习得第二语言非常重要。对于学习策略是什么这一概念,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达。
从冰雪节、哈洽会,到各种各样的交易会、博览会、学术会议、高峰论坛,“会展热”已经成为哈尔滨的新关键词。哈尔滨的会展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也正是因为与国际的不断接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探讨了我国排球运动振兴与发展的策略。笔者认为:高水平赛事的举办地可多选择中小城市,重点考虑"排球之乡"城市,以"排球嘉年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校园面积也在不断增长,这就带来师生出行的问题。"行"的问题必然会出现更多校园交通工具,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校园交通的混乱。就此,对江苏大学现
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词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词义在不断引申和层层引申中派生出新词,词义系统得以不断丰富。词族正如整个人类社会一样,由原始的
本文通过实验建立了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体中的阿特拉津、甲萘威和马拉硫磷的方法,用二氯甲烷萃取水体中的阿特拉津、甲萘威和马拉硫磷,浓缩定容后以V(甲醇):V(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