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解决汉语双重否定结构的语义定位和功能定位问题。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肯定,但有时高于肯定或低于肯定。高于肯定时是超量肯定用法,具有加强语气的功能,如:无非、无不、不能不、不得不、不算不、不可不、不会不、不敢不、不该不、非……不可、不可谓不等。低于肯定时是非全量肯定用法,具有减弱语气的作用,如:不无、莫非、不失为、不一定不、未必不、不见得不等。许多汉语语法书,如丁声树(1961)、吕叔湘(1982)、王力(1985)胡裕树(1989)、黄伯荣,廖序东(1991)等都描述了双重否定的加强和减弱肯定的功能。Horn (1989), Levinson (2000)借助一般会话含义理论从语用分工的角度分析了双重否定减弱语气的功能。根据这种观点,简洁表达式暗示典型的、常规的含义,复杂表达式暗示偏离典型的和非常规的含义,因此相对于单个肯定表达式,双重否定是标记式,能够引导方式含义,其所指的外延不同于单个肯定式表达的意义,即低于单个肯定式所表达的程度。这一解释存在两个问题:(a)双重否定用于加强肯定语气时也是偏离单个肯定式所表达的意义,为何不把这种用法也算作方式含义?(b)许多双重否定或多重否定式(如:不是不、不能不说是、不是不能够、未免、不免、未免不)的语义是含糊的,也可以表示强于肯定式的意义,如例(1),还可以表示弱于肯定式的意义,如例(2),如何把握它们在语境中的语义和功能?(1)他不是不高兴。事实上,他非常高兴。(2)她是高兴的,或者至少不是不高兴的。我们认为双重否定结构具有曲言功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很难把握其语义和功能。所谓曲言是指在交际中具有掩饰意图的保守陈述,即以语义模糊的逻辑命题代替具有具体语义的命题。本文首先从双重否定内部语义项之间的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出发,分析双重否定的逻辑语义所具有的歧义和潜在的超量肯定和非全量肯定功能。其次,用Sperber & Wilson(1986/1995)的最佳关联原理分析听者是如何启动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确定它在具体的语境中所表达的语义和把握它的修辞功能。最后,结合Blutner(1999)的双向优选理论,拟将竞选表中的经济性生成条件修改为具体语境因素,展示双重否定内部歧义消解的推理认知过程,解决一般会话含义理论在歧义消解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在以下方面为双重否定的理论研究做出了很小的一点贡献:其一,从曲言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双重否定的会话含义特征,分类讨论双重否定加强和减弱语气的语用功能。其二,用关联论的最佳相关和语用定位原理,阐释双重否定结构与语境的互动过程,解决了双重否定内部消歧的问题,而这是Levinson (1991/2000)、Horn (1989)等学者用一般会话含义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其三,修改双向优选竞选表的生成性条件为具体语境参数,使言者使用双重否定的动因进一步直观化。其四,归纳了双重否定的语境分布特点、标记共现规律和语境允准条件。其五,从双重否定的命题义和语境的协调关系解释了某些双重否定结构具有非全量肯定意义的原因。第一章介绍双重否定式曲言的两种可能性理解和语用指向功能,分析双重否定结构超量肯定和非全量肯定的修辞功能。第二章综述前人研究成果,评述从一般会话含义理论和准则、哲学逻辑范畴和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等角度对双重否定的研究。第三章,结合汉语实例中双重否定结构的表现形式,指出双重否定结构引导的会话含义的五大特征: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约性和不确定性。这些特征是产生双重否定结构的模糊语义的根本原因。虽然会话含义理论(Grice,1989)的质的原则及量的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从说话人的角度说明双重否定的语用动因,但未能从听话人的角度解决双重否定的歧义消解问题。第四章分析双重否定的语义定位和内部语义的歧义现象,指出只有双重否定的显义才能确定语句的真值及其衍推关系,而显义是在组合语义的基础上借助具体语境而充实得到的。推断显义的过程叫做显谓。在显谓的过程中,关联理论(Sperber & Wilson,1986/1992)的语用定位思想能确定有歧义的逻辑语义在具体语境中的单一意义,从而达到显谓的目的。第五章对双向优选理论(Blutner,2000)进行重新解释,将经济性的生成条件修改为具体的语境参数要求,对双重否定形式的生成和解释过程进行说明。第六章是结语,总结全文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