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疆核桃种植区普遍发生基干腐烂并流黑水的一种病害,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核桃病害的文献后,发现这是国内外未曾研究与报道过的核桃新病害,并把该病害命名为核桃基腐病。本文首次比较系统报道了核桃基腐病的症状、病原物鉴定、病原物生物学特性、病害田间发生规律,初步筛选出防治该病的几种药剂,为诊断和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新疆阿克苏地区核桃园发病的核桃树上采集的病样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经野外人工接种测定致病性,明确引起核桃基腐病的病原菌为一种腐霉菌,其形态特征与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 Drechsler)基本一致,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与寡雄腐霉同源性达到了99%。在室内对核桃基腐病病原—寡雄腐霉(P. oligandrum Drechsl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为玉米培养基(CMA),最佳C源为蔗糖,最佳N源为尿素。最适温度范围为25~33℃,最适pH值范围为5.2~7.2,光照对该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该菌属于高温、中偏碱性菌。该病的发生与栽植密度、树龄、间作模式以及灌水次数有密切的关系。栽植密度为6m×4m的果园发病程度较重,发病率达2.70%,盛果期11-20a的核桃树发病较严重,发病率高达14.20%,不同间作模式发病率不同,核桃与小麦间作时发病率较高,达到了7.80%,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病害发生程度也随之增加,即灌水前发病率为9.60%,第3次灌水后发病率达到了15.94%。选取30亩果园进行药剂防治试验,从施药方法上来看,刮除病斑涂抹药剂效果优于划道和直接涂抹。从药剂的效果来看,腐烂克星+轮腐1号混合施药效果较好,防治效果达到了100%,病疤愈合效果达到了39.8%,其次,自制药剂大蒜液+10%食盐愈合效果达到了16.30%,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