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收缩带坏死”(Contraction band necrosis,CBN)是出现在横纹肌细胞内、形态上以垂直于肌纤维长轴的强染色带状结构为特点的一类结构性改变,可由内源性及外源性多种因素引起,若出现于心肌细胞,则是心肌细胞死亡的一个标记,一般见于较短时间不可逆性心肌损伤,用于描述小群体有收缩性的心肌细胞过度收缩及溶解病变。在法医病理学检案实践中,常用HE常规染色来观察各类组织器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以明确诊断,从而确定死因。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者发现,有些组织器官的形态学改变可存在于多种死亡原因的案例中,由于这些病变程度强弱不等、分布部位不一,有的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对法医病理学诊断及死因确定并不十分可靠。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致力于这些方面的观察研究,心肌收缩带坏死就是其中较受关注的一种。近年来,通过HE、PTAH、Masson-Goldner及LBF等染色方法,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收缩带坏死的研究日益增多。有的学者广泛观察了各种横纹肌(包括骨骼肌、心肌等)的收缩带坏死改变,有的处于动物模型试验观察阶段如大鼠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但由于受实际检材数量、种类的限制,缺乏对实际检案中同一组织收缩带坏死的形态、分布及程度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因而心肌收缩带坏死的法医病理学意义并不十分明确。鉴于此,本课题采用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标本,通过对不同死亡原因案例心肌收缩带坏死进行对比观察,描述其形态学特点,重点分析对比心肌收缩带坏死的分布部位、坏死程度,以期对法医病理学实际检案工作中死因诊断提供参考。【目的】本课题选用本教研室实际检案中具有心肌收缩带坏死的案例,通过常规HE、PTAH染色方法对入选案例中心肌收缩带坏死的病理学特点、分布特征及坏死程度进行光镜观察,并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及比较,研究心肌收缩带坏死的特点及分布特征与死亡原因是否具有相关性,从而为法医病理学死因诊断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法医病理教研室2006~2008年尸检档案中,挑选不同死亡原因心肌出现收缩带坏死者,并且死亡时间至尸检时间均在48小时以内的案例共73例,根据不同死因共分为6个实验组(冠心病猝死组,其他类型心脏性猝死组,中毒死亡组,应激性心肌病猝死组,电击死亡组和其他原因死亡组)。对照组选取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例共10例。各组男女不限,年龄在2~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83岁。标本经多部位取材制片后分别做HE及PTAH染色观察,对各个分组的心肌收缩带坏死形态学特点进行描述,并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及比较,重点描述他们分布部位、坏死程度,探讨其在法医病理学诊断中的意义,为相关案件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左心室乳头肌出现心肌收缩带坏死的阳性率最高,提示乳头肌部位的重要价值;各实验组收缩带坏死分布部位对比发现,在室间隔部位阳性率统计学上存在差异;各实验组坏死程度对比发现,在(+++)程度上统计学存在差异。【结论】①心肌收缩带坏死的分布特征与心肌受损的部位有关,左心室乳头肌供血比其他部位心肌差,该区心肌容易发生损害而出现收缩带坏死,故在此类案件中应常规取材镜检;②在相关案例的鉴定中,除常规取材外,应加取室间隔部位,若出现阳性,将对最终诊断起重要作用;③取材心肌进行观察时,不但要关注其有无收缩带坏死改变及分布部位,还要对其进行坏死程度分析;④在法医学检案鉴定中,通过对心肌收缩带坏死的观察描述,对法医病理学检案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时可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