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稳定转染后宿主细胞DNA修复系统异常表达的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等后果,全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HBV引起的肝脏类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健康。HBV感染引起肝癌的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公认的HBV致癌机制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持续存在引发的慢性炎症、乙肝病毒X蛋白(HBx)作为原癌基因激活剂激活宿主细胞原癌基因表达、乙肝病毒DNA(HBV DNA)整合至宿主细胞基因组进而引起染色体不稳定等。近年来,包括本课题组在内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宿主细胞DNA修复机制的研究发现,HBV感染后宿主细胞DNA修复系统出现异常,可能与后续发生的基因组突变积累、病毒基因组整合、染色体不稳定以及肝癌的发生有关。为进一步探究HBV感染对宿主细胞DNA修复系统的影响,我们以HBV稳定转染细胞系Hep G2.A64、Hep G2.2.15以及其背景细胞系Hep G2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HBV稳定转染前后宿主细胞的转录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HBV稳定转染后宿主细胞在转录组水平出现了大量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进一步检测,我们发现HBV稳定转染细胞系中DNA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RAD52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出现了显著下调。随后,我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和重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构建了用于检测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的CRISPR-SSA报告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证实了HBV稳定转染后宿主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出现显著下降。最后,为了验证RAD52基因在宿主细胞DNA修复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突变了HEK 293T细胞中的RAD52基因,结果显示RAD52基因突变后的HEK 293T细胞系中多个DNA修复相关基因出现表达下调,且宿主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出现显著下降,提示RAD52基因或在HBV感染所致的DNA修复抑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HBV稳定转染前后对宿主细胞转录组分析为了探究HBV稳定转染前后宿主细胞转录组水平的改变,我们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HBV稳定转染前后的细胞Hep G2、Hep G2.A64、Hep G2.2.15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与Hep G2细胞相比,HBV稳定转染细胞系Hep G2.A64中共有613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另一HBV稳定转染细胞系Hep G2.2.15中共有6085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通过Reactome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至细胞各类代谢通路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表达下调的基因富集在了DNA双链断裂、DNA修复相关通路。利用RT-q PCR方法,我们对DNA修复通路中重点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与Hep G2细胞相比,HBV稳定转染细胞系Hep G2.A64和Hep G2.2.15中的RAD51、ERCC2、PARP1、ATM、DDB1、RPA1等DNA修复相关基因表达量降低,其中RAD52和XRCC2基因的表达量在Hep G2.A64和Hep G2.2.15两个细胞系中均显著降低(在Hep G2.A64和Hep G2.2.15中RAD52表达量分别下降68.96%±7.59%和60.63%±5.04%,XRCC2表达量分别下降69.58%±6.32%和58.87%±9.3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我们对DNA修复通路中重点基因进行蛋白表达水平的验证,结果显示,与Hep G2细胞相比,HBV稳定转染细胞系Hep G2.A64和Hep G2.2.15中的RAD52表达量分别下降69.93%±3.88%和85.74%±2.1%。上述结果表明HBV稳定转染细胞系中大量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同时,DNA同源重组相关基因RAD52的表达出现显著下调。2.HBV稳定转染前后宿主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的评价为了进一步探究HBV稳定转染细胞系中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的变化,我们利用CRISPR/Cas9系统和重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自主建立了一套用于检测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的CRISPR-SSA报告系统。该系统通过在表达荧光素酶的p GL3质粒中引入一段带有同源臂的插入序列,使得正常情况下荧光素酶无法表达,利用靶向插入序列的CRISPR/Cas9系统切割上述荧光素酶重组质粒,荧光素酶重组质粒借助宿主细胞DNA同源重组系统进行修复后表达荧光素酶使得荧光素酶底物发光,并以此反映宿主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利用CRISPR-SSA报告系统,我们分别检测了HBV稳定转染前后细胞系Hep G2、Hep G2.A64、Hep G2.2.15的同源重组修复能力,结果显示,在CRISPR-SSA报告系统转染后48小时,Hep G2.A64细胞的同源重组修复能力仅为Hep G2细胞的10.96%±0.39%,Hep G2.2.15细胞的同源重组修复能力仅为Hep G2细胞的28.44%±1.82%,结果表明HBV稳定转染细胞系中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出现了显著降低。3.RAD52基因与宿主细胞DNA修复系统关系的研究为了深入探究RAD52基因在宿主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中的作用以及其与其他DNA修复基因的关系,我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HEK 293T细胞系的基础上构建了RAD52基因突变细胞株,该细胞株中RAD52表达量相比野生HEK 293T细胞株下降了97.98%±1.19%。随后,我们利用CRISPR-SSA报告系统评估了RAD52抑制前后HEK 293T细胞中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结果显示,相比野生HEK 293T细胞株,RAD52基因抑制后的细胞株中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下降了31.18%±2.5%。同时,我们利用RT-q PCR技术检测了RAD52基因抑制后的细胞株中其他DNA修复相关基因。结果显示,相比野生HEK 293T细胞株,RAD52基因抑制后的细胞株中ERCC2表达量下降49.07%±0.49%,XRCC2表达量下降49.35%±0.08%,DDB1表达量下降43.93%±3.57%。结果提示RAD52基因的表达下调可引起宿主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显著下降,同时可抑制宿主细胞DNA修复相关其他基因的表达,该基因可能在宿主细胞DNA修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综上,本研究发现了HBV稳定转染后的细胞系中大量基因出现差异表达,DNA修复相关基因RAD52基因出现表达下调,同时HBV稳定转染细胞系中的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受到显著抑制。随后,通过实验证实了宿主细胞内RAD52基因的表达下调可引起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显著下降,同时可抑制宿主细胞DNA修复相关其他基因的表达。上述结果提示,HBV可能通过下调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中的RAD52基因抑制宿主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进而导致宿主基因因无法正常修复发生大量差异表达。本研究探索了HBV与宿主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系统的关系,为后续探究HBV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相互作用以及致癌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产褥期女性出现体重滞留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膳食摄入对产褥期体重及体质指数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减少女性产后体重滞留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方法 研究选取在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行产褥期康复的女性为例,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法,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产褥期哺乳方式,运动频次,睡眠总时长,以及孕前体重、产前体重、产后42天内不同时间点的体重等体格检查信息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二十四小时膳
YL-IPA08是我所研发具有全新结构的18KD转位蛋白(18KD Translocator Protein,TSPO)配体。前期研究表明,YL-IPA08具有显著的抗焦虑、抗抑郁和抗创伤性应激障碍作用,并且无苯二氮卓类(BDZs)类不良反应。本课题以完成YL-IPA08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YL-IPA08的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首过效应机制、系统暴露及有效靶部位暴露特征,并根据动物
经皮给药受到皮肤角质层屏障与较低的载药量的阻碍,限制了药物与疾病的应用范围。可溶性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经皮给药制剂可直接突破角质层屏障,快速释放药物。相比于口服与注射给药,可溶性微针给药方便、无痛高效、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目前研究中,可溶性微针主要递送水溶性药物。针对疏水性药物,只能采用纳米粒、包合物或固体分散体等技术得到水中溶解或高度分散的中间体后再制备成微针,制备过程复杂,且载药量较低。同时,通过
目的: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OPD)是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中药注射液大品种参麦注射液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心血管保护、抗炎以及抑制肿瘤增殖等作用。CYP2J是细胞色素P450酶亚家族中的一员,主要负责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其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心脏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肝外组织;其代谢AA(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烯酸)生成的EETs(Epoxye
蚊虫作为重要的病原体传播媒介,传播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等多种虫媒传染病,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威胁。伊蚊作为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具有分布范围广、传播效能高等特点。登革病毒感染会引起登革热,甚至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等疾病。目前该蚊媒病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并且由于抗体依赖增强引起的继发感染风险使得这种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比其他病毒感染更难。蚊虫对病毒易感机制的研
湿疹属于心身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及瘙痒等为主要症状,可发病于各年龄段人群,其病因复杂,主要与个人精神及免疫内分泌有关。由于部队环境的特殊性,官兵长期处于高强度紧张训练,所以很容易罹患湿疹等心身性皮肤病。湿疹发病后瘙痒明显,易形成“搔抓-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容易反复发作,最终形成更为严重的难愈性湿疹。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口服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容易产生副作用和引起依
硬蜱(Hard Ticks)是一种专性吸血节肢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几乎可以寄生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硬蜱可携带包括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贝氏柯克斯体等立克次体,螺旋体、布氏杆菌等细菌,巴贝西虫等原虫以及病毒在内的众多人和/或动物病原体。因此,硬蜱被认为是重要的病原载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间、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原核微生物。蜱传立克次
研究背景: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生命活动呈现出约为24小时周期的昼夜交替性节律。正常的昼夜节律可维持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昼夜节律受机体内部因素(如激素分泌、疾病影响等)和外部因素(如光照条件、温度变化等)共同维持调节。生物钟主要由生物钟基因组成的转录和翻译负反馈调节环路调控产生。当机体内源性因素或外界环境因素突然改变,如跨时区飞行和倒班工作等所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乃至全球迅速蔓延[1],气溶胶作为其可能的传播途径引起广泛关注,众多研究围绕该途径迅速开展。在针对病原体气溶胶吸入感染及其防护的研究中,稳定可靠的吸入感染动物模型必不可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相关指南指出,我们应当利用与预估的人体暴露途径相近的方式来建立动物感染模型[2,3]。口鼻暴露途径因实验动物无需麻醉且与人类自然呼吸状态下的感染状态
研究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儿童和老年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进行评价,了解我国儿童和老年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特点,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分析我国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方法:(1)制定检索策略,系统检索CNKI、Wan Fang、VIP、Pub Med、Emb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