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虾高位池养殖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养殖模式之一,为我国对虾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养殖模式具有高投入、高产出、养殖风险高等特点。但近年来,随着对虾养殖业的不景气,高位池对虾养殖模式也出现诸多问题,设施化程度低,养殖户大多采用简易设施,缺乏技术储备与技术改造;资源利用率低,无序、无度、无偿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无法可持续发展;养殖水域环境恶化,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养殖二次污染严重,反过来严重影响对虾养殖业;养殖技术研发滞后,技术更新速度缓慢,多年依靠传统养殖方式生产,药物残留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因此,如何减少高位池养殖对水资源的需求,减少养殖过程中与外界水体交换,降低感染虾病风险,并减少内源污染,控制水质,维持良好养殖环境,成为高位池对虾养殖发展所面临的焦点问题。
本实验根据对虾高位池养殖水质特点以及养殖管理模式特点,根据我国养殖户实际情况,设计出高位池循环水处理系统,该系统由多功能蛋白质处理器与生物过滤器共同组成,并含有微滤单元、泡沫分离单元、PDA增氧单元、生物过滤单元4个核心处理单元。试验选用20m3/h、40m3/h、60m3/h等3种不同处理量的循环水处理系统进行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试验,养殖对象为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定期监测试验池的水环境参数,并进行水质指标的综合分析,定期测定养殖对虾的体长、体重等,分析养殖过程对虾生长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实验期间,40m3/h与60m3/h循环实验组水体pH维持相对稳定,平均分别为8.08、8.14,较20m3/h实验组和对照池略高。对照池与试验池T1、T2、T3平均溶解氧含量分别为5.83mg/L、6.12mg/L、6.17mg/L、6.30mg/L,实验组溶解氧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循环水养殖系统对亚硝氮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照池与T1、T2、T3池的平均亚硝氮含量分别为0.130mg/L、0.109mg/L、0.105mg/L、0.063mg/L,即20m3/h、40m3/h、60m3/h循环量处理组对亚硝氮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38%、34%、54%,实验中。循环水养殖系统对养殖水体氨氮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照池与T1、T2、T3池的平均氨氮含量分别为0.478mg/L、0.375mg/L、0.284mg/L、0.215mg/L;即20m3/h、40m3/h、60m3/h循环处理组对氨氮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46%、56%、57%。循环水养殖系统对硝酸氮无明显的调控作用。各池的硝酸氮水平均维持在1mg/L左右,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池与试验池平均COD含量分别为21.14、19.15、18.64、17.33,其中,40m3/h、60m3/h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对COD具有一定的消除效果,相对消除率分别为9%、15%。对照池与T1、T2、T3池的平均活性磷酸盐含量分别为0.251mg/L、0.229mg/L、0.216mg/L、0.132mg/L,以60m3/h实验组对活性磷酸盐相对消除率较高,平均达到36%。
比较分析显示,60m3/h循环水处理系统对改善水质的效果最好,40m3/h次之,20m3/h最差。
根据实验过程中对养殖对虾生长指标与养殖经济效益的相关数据可知,试验池与对照池的对虾生长速度差异明显,实验结束时,对照池与试验池T1、T2、T3对虾平均体长为8.2cm、8.4cm、8.8cm、8.6cm;平均体重分别10.5g、10.6g、12.1g、11.6g;最终产量分别为601kg、793kg、937kg、820kg;成活率分别为,57.2%、74.8%、77.4%、73.2%;饵料系数分别为1.45、1.26、1.23、1.28。实验组T1、T2、T3与对照组比较,平均体长高于对照组2.4%、7.1%、4.5%,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1%、15.2%、10.4%,最终产量高于对照池31.9%、42.4%、23.4%。
根据对虾收购价估算了对照池与试验池对虾的直接经济效益,分别为22838元、30134元、35606元、31160元,其中饲料费投入分别为13943元、15987元、18440元、16794元,虾苗费投入均为2000元,杂费投入为1320、400、400、400元;电费投入分别为2700元、2644元、2984元、3644元,设备投入费为0元、677元、833元、1000元,因此,经济收益估算值分别为2875元、8426元、10949元、7302元。
显然,高位池采用循环水系统养殖对虾,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尤以40m3/h实验组经济收益最好,达到1094.9元/亩。
本试验结果为我国对虾高位池养殖的发展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易于推广、环保高效的养殖模式,为提高养殖产量,降低养殖环境污染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