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作为处理高校教师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理,体现的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具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它充分地肯定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承认社会发展对社会存在的“善”的价值。它与一般伦理的相区别体现在多向性、群体性、道义性、导向性、担当性、去魅性等特点,是一种指导高校教师人际交往的“统一思维”。研究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对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解决目前部分教师道德失范问题,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体现了科学性要求、示范性要求和时代性要求。通过对中西方教师职业伦理历史演进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德性”,强调仁义、兼爱,教学交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自身人格的修养;而西方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学道德”,强调的是美德、理性与信仰,教学交往以学生为中心,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和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二者互有长短。作为道德实践者,在专业实践中高校教师的伦理定位应该是什么?是践行德性。高校教师德性作为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最核心原则,具有个体性、多向性、内化性、公共性和自觉性等特征。高校教师德性伦理作为道德原则居于主导地位,统帅和支配着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和交往实践,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是整个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核心和精髓。目前围墙内外存在的道德困境、压力和挑战给部分教师带来了损害和干扰,使其道德意识、伦理功效和道德实践无法同步,导致少数教师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精神,走向追求名利之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客观上要求教师回归传统德性生活,教师通往“至善”之路显得尤为必要。本章将焦点放在教师是围墙内道德教育者这一必然的角色上,以培养学生品质需要具备的具体美德,如公平,尊重而带着关怀之心对待他人,具有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能够利用专业领域的权威来感召学生,具备道德理性能力用以德行实践。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德性伦理的展开和具体化,教师德性通过其职业伦理规范来加以指导和调节。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体现于对教师普遍行为的制约,对教师个体行为的约束,对教师专业实践提供伦理支撑。高校教师交往中的道德责任和专业精神需要倚靠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和标准来建构,虽然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注定“教师”必须是一个在道德上负责的职业,但强加于教师的形式化规范并不利于教师建立较强意识的专业伦理。基于差异形成的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伦理规则为高校教师德行提供道德支柱,不仅有道德规范,有学术规范,也有生活规范。高校教师作为自主的人而自由存在,应该鼓励教师作为一个伦理专业人员来主动构建自我,而不是被动服从伦理规范和标准。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应该为教师提供知识基础,以及让他们主动获得道德力量来克服自身在师生交往、同事交往、社会交往情境中所面临的挑战。高校教师交往伦理则是教师道德实践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德性与职业伦理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在伦理实践过程,即师生交往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伦理困境和紧张状态,主要涉及教学交往中的一些伦理问题。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需要在道德和伦理上有责任的保护学生成长的健康,另一方面作为教学中的理性主体需要认清教学交往中学生的他者地位。因此,高校教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道德努力。其次高校教师在面对同事交往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伦理困境,需要保持对同事、对群体的忠诚和团结,但当一些“道德迷惑”现象发生时,教师间接表达出的懦弱意识,以及他们在克服同事处于道德问题中时遇到的压力和困难,清晰地表明教师在处理这种紧张状态时伦理知识的欠缺。现代社会中正统的管理被一种不言自明的论断——“好的组织将产生好的人”所引导,伦理问题的解决与合理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以良心与正义、人格与自我、平等与自由为价值取向的理想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秩序,在他律社会表现为依靠爱国守法的和谐政治秩序,公平自由的教师宪政秩序,德行公益的教师行为秩序,宽容信任的教师生活秩序,从“世俗”走向“神圣”的教师道德秩序。基于高校教师“在伦理道德意义上应该如何成长为教师”和视其为“德育共同体”,依靠社会对高校教师“有所为”的价值期待,培养有德之师的目标,本研究提出构建高校职业伦理共同体。以情感的德性生活、差异的规范伦理、交往的学术共同体、和谐的伦理秩序为基础,构建广博求真的专业知识共同体,人本理性的伦理精神共同体,关怀向善的德行规范共同体,自律严谨的科研学术同体,良心忠诚的社会服务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