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2调节LDHA促进胃癌进展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_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尤为高发。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上升至第二位。胃癌患者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同时又缺乏特异性的敏感初筛指标,大部分患者初次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相对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治疗近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展,晚期胃癌全身化疗和靶向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仍维持在1年左右,至今没有取得疗效和生存时间的大幅度突破。因此,针对调控胃癌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转移等过程的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是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之一。目前认为细胞表面HER2蛋白过表达时,提示肿瘤恶性度高、进展快、化疗缓解期短、对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易产生耐药,使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缩短。由于HER2位于细胞表面,因此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抗HER2靶向治疗在乳腺癌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胃癌组织中,HER2过表达约占所有胃癌患者的3.7%~20.2%。近年来,HER2在胃癌发生发展方面的调控作用研究,将有助于为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恶性肿瘤细胞在有氧条件下糖酵解仍然增加,这种代谢改变现象称为沃伯格(Warburg)效应。乳酸脱氢酶A(LDHA)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被认为是糖酵解的一个关键步骤。LDHA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都有升高,并被认为与恶性肿瘤的增殖、生长、侵袭和转移有关。抑制LDHA可以限制癌细胞中的能量供给,从而降低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的潜力。LDHA可在大部分胃癌中高表达,已有不少研究提示LDHA也是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目的:本文旨在探讨HER2和LDHA的调控关系,初步明确HER2调节LDHA促进胃癌进展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1.通过对179例胃癌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初步明确HER2和血清LDH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利用12对免疫组化胃癌HER2阳性、阴性表达的病理组织标本,分析HER2和LDHA表达的相关性。3.选用HER2表达的HGC-27、SGC-7901和NCI-N87三个细胞株作为胃癌研究的细胞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分析HER2和LDHA在细胞水平表达的相关性。4.通过siRNA干涉HGC-27、SGC-7901和NCI-N87三种细胞模型LDH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等方法检测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5.调节HGC-27、SGC-7901和NCI-N87三种细胞模型HER2和LDHA的表达,检测对胃癌细胞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6.过表达和干涉HER2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IF-1 α、LDHA的表达水平。利用7对新鲜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ER2 HIF-1α和 LDHA 的表达。结果:1.通过对179例胃癌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HER2阳性率为16.2%,胃食管结合部HER2阳性率高于胃窦部阳性率但未达统计学差异;胃癌HER2阳性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07);胃癌HER2阳性表达与血清LDH异常升高相关(P=0.027)。血清LDH异常升高与胃癌最大径(P=0.035)、远处转移(P<0.001)呈正相关。2.在12对胃癌HER2阳性、阴性表达确诊患者的石蜡包埋病理组织标本中,HER2阳性胃癌组织LDHA呈高表达,HER2阴性胃癌组织LDHA呈低表达,两者明显相关(P=0.0308)。3.在HGC-27、SGC-7901和NCI-N87三个细胞株中,免疫荧光双标成像技术分析结果显示,HER2和LDHA在细胞水平表达正相关。4.通过siRNA干涉HGC-27、SGC-7901两个细胞株的LDHA蛋白表达水平后,划痕实验证实HGC-27、SGC-7901两种细胞迁移减慢;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同样证实,LDHA下调后HGC-27、SGC-7901两种细胞侵袭、迁移明显减少(P<0.001)。在NCI-N87细胞株中,Transwell迁移实验也证实,LDHA下调后NCI-N87细胞迁移较对照组也明显减少(P<0.001)。5.在HGC-27、SGC-7901细胞株中分别转染HER2WT质粒上调HER2表达后,两种胃癌细胞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有上升(P<0.05);在HGC-27、SGC-7901细胞中分别转染LDHA-siRNA干涉LDHA表达后,两种胃癌细胞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有下降(P<0.05)。在NCI-N87细胞株中转染LDHA-siRNA干涉LDHA表达,细胞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有所下降(P<0.05);采用HER2的活性抑制剂CP724714,抑制HER2表达后能显著减低乳酸脱氢酶活性(P<0.001)。6.在HGC-27、SGC-7901两个细胞株中以HER2 WT和HER2-shRNA分别上调、下调HER2蛋白表达水平,HER2的高低表达变化均可引起HIF-1α、LDHA较为一致的高低表达。在NCI-N87细胞株中,以HER2-shRNA干涉NCI-N87细胞株的HER2蛋白表达水平,发现HER2低表达可以轻度下调HIF-1α表达,同时能显著下调LDHA表达。HER2、HIF-1α、LDHA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在7对新鲜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胃癌组织HER2、HIF-1α、LDH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并且其中5对(71.4%)组织的HER2、HIF-1α、LDHA三者高低表达趋势完全一致。我们推测HER2可以通过HIF-1α-LDHA信号通路途径在胃癌中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并最终影响到LDH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总而言之,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HER2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血清LDH异常升高密切相关,HER2阳性胃癌组织和HER2高表达胃癌细胞株中LDHA均有高表达,而LDHA在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ER2和LDHA可以共同调控乳酸脱氢酶活性。调节HER2可引起HIF-1α、LDHA较为一致的高低表达。本研究结果为阐明HER2-HIF-1 α-LDHA信号通路在胃癌侵袭、迁移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科学证据。作为调节胃癌侵袭、迁移中的关键分子,有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或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骨组织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进展快,预后差。这主要是因为骨肉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早起转移。目前骨肉瘤精准治疗在于寻找有效的防治靶点。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2(Rho associated coiled coil forming protein kinase 2,Rock2)是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信号分子,已有研究证明
‘砀山酥梨’(Pyrus bretschneideri cv.Dangshan Su)自交不亲和,花粉直感现象明显。不同梨品种对‘砀山酥梨’授粉可显著影响其果实品质。石细胞团大小及含量等均与梨果实品质有关,为影响梨果实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梨石细胞是薄壁细胞细胞壁次生加厚并伴随木质素大量沉积形成的。本研究以不同梨品种对‘砀山酥梨’授粉后梨果实为试验材料,对梨果实中木质素及石细胞含量进行测定,比较授粉
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各个组织中,是生成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和胆汁酸的重要原料,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蛋鸡来说,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器官。特别是在产蛋期,肝脏每天合成大量胆固醇,并以VLDL的形式转运至卵母细胞,最终形成卵黄。虽然,鸡肝脏胆固醇合成这一过程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依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卢氏绿壳蛋鸡对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鸡产蛋期肝脏胆固醇合成调控
学位
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肺腺癌进展相关基因目的:以TCGA数据库中肺腺癌mRNA表达数据集及临床病理资料为研究材料,分析并获得在肺腺癌的癌和癌旁组织样品中表达发生明显差异的基因(DEG),建立差异表达基因的共表达网络,筛选与肺腺癌发生、发展紧密关系的基因并探索信号通路。结合临床生存信息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发现新的肺腺癌进展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肺腺癌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在R语言平
学位
近年来,乡村地区越来越被视为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创新是驱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关于乡村创新的研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外乡村创新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了乡村创新的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热点及前沿、重点研究内容。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乡村创新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外学界最关注的是经济领域。第二,跨国或跨区域的作者合作研
背景: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全世界每年大约有新发病例50万,死亡病例27万,85%以上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增高趋势。因此寻找宫颈癌相关分子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KIF18B是我们通过TCGA数据库筛选发现的一种潜在的宫颈癌促癌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KIF18B促进宫颈癌恶性进展的相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A.cantonesis),又称为大鼠肺线虫,由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在广州家鼠体内首次发现和命名。自1945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了该虫的首例人体感染病例以来,迄今为止,全球已报告确诊或疑似病例约3000余例。以往,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地区,但近年来在北美、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亚陆续出现该病的病例报
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颁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为临床上功能评估提供了全面、标准的构架和语言。ICF通用组合是可用于不同健康状况人群及不同医疗机构的最小组合。本研究旨在验证ICF通用组合在临床应用中的如下指标:1)评估者间信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