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协调城乡发展的根本方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党中央已经开始意识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但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等问题一直阻碍着农村发展,建设步伐迟缓。到80年代,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此目标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大多数地区均已开展新农村建设项目,一些先天资源雄厚,地理位置优异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农村形式。但是由于我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其建设方式不能统一。针对不同地方,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固守同一种模式去发展我国农村地区,防止“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本文主要借助经济学及相关理论,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着手,对梨树县霍家店村进行实证分析。力图从不同角度对霍家店村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阻碍因素进行理论总结和分析,为霍家店村及情况相近地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总结。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以及本文侧重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概述,详细阐述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资料收集等方式,运用数据图表对吉林省霍家店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前一部分数据分析结果认识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以霍家店村为例,对现今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通病进行探究。本文认为农村产业选择不合理、失业现象严重及生产方式落后是霍家店村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针对霍家店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根据实地调查农民的自身愿望提出具有特色的解决办法,本文认为在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转变生产方式,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效果,以便使农民能够较快的享受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