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之际是古代文化雅俗分野的关捩,这一变化反映在文学领域内,是文学的总体结构——包括作者、接受者的政治、社会地位与文化层次,以及文学的体裁与文化品味——发生了由雅文学主体向俗文学主体的转化,以小说、戏曲为主要样式的叙事文学获得了巨大发展,与正统雅文学的禁脔——诗歌、散文等并驾齐驱,形成了自宋代以来文学发展的新局面。这一发展转化的契机与唐代小说的文体独立,以及大批原创性、典范性作品的产生密切相关,它们是推动叙事文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具体而言,唐代小说的主题、题材、体制、美学风范及语言风格为后世作家一再追步,在叙事文学领域引起了绵延千年的重写热潮。作家们在这一过程中继承着前代丰厚的文学积累,从中获取基本素材、艺术经验与文学想像力,形成了集文学接受、创作与传播诸环节,以及文学的接受者、创作者与传播者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由此加强着历代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所形成的大量派生文本也多为各自时代、各个文体领域的杰作。透过这一现象,使我们在层峦叠嶂的文学群峰之间,看到了绵亘无尽,神情相属的演进脉络。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以鲁迅、郑振铎、孙楷第、谭正璧、赵景深、庄一拂、钱南扬等为代表的大批小说、戏曲学者们将毕生精力倾注在这一领域,以勾沉本事为基本方法,从发掘作品题材来源的角度,为探究唐代小说给予后代文学的影响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的、描述性的工作,形成了大批具有目录学、文献学性质的成果。但是,对这一悠久创作传统的理论探索却至今有未尽人意之感。因此,立足于前辈学者的成就,沿着他们所开创的途径,以重写为认识视角,在文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中,从创作论、接受论与传播论角度,揭示重写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接受方式与传播手段的意义,深入探讨其复杂的理论内涵,以揭示唐代小说影响后世文学的途径、方法与手段,探索历代文学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具体过程,为正确理解这一文学现象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阐释体系与批评视野,就成为本论题的任务。 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整理、总结重写唐代小说的成绩,探讨因重写的特殊性而形成的种种理论问题,并通过个案研究,在追溯题材演变的过程中实践并检验本文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命题。 对后世重写唐代小说成绩的整理与总结在第二章及相关附录。首先对小说、戏曲类文本与唐代小说题材有关者分别进行了抽样式与总量式调查,在衡量唐代小说影响后代文学的普遍性(从作家角度看)与深广度(从文本角度看)二项指标上得到了一系列定量分析结果。这些结果不但反映了唐代小说影响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也反映了这一影响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面貌。虽然对两个文体领域的统计范围不同,但所得结果基本吻合,足以显示这一影响的持久性、稳定性与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影响较大的唐代小说篇目进行了考辑,并总结了主要的题材类型,以揭示后代作家接受与传播唐代小说的倾向。换言之,这也显示出了唐代小说影响后代文学的主要范围。 第一、三、四、五、六章集中探讨了重写的理论问题。主要涉及有关重写的对象、基本概念、定义;重写的性质;推动重写发展的中介因素;影响与决定重写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等一系列问题,力图为探讨这一现象提供一个对话平台,揭示重写作为一种特殊创作方式的基本内涵。 最后,第七章以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为分析个案,探讨了中国猿窃妇人型题材的演变过程。通过追溯这一题材的源起,确定了《补江总白猿传》在该题材发展过程中的典范地位,然后在宋元明清小说、戏曲范围内探讨了重写该篇的具体情况。 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l、唐代及唐代小说是影响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成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与媒介。后世对于唐代小说的接受与传播先在宋代经过了长期的积淀,然后于元明时期在小说、戏曲领域获得重大突破。文言小说领域的拟唐之风主要继承与发展的是唐代传奇与志怪的题材、美学风范与文体特征,二者关系是模拟大于因袭;在通俗小说领域,题材因袭特点更为突出,在文体方面则兼取唐代小说的多种类型,发展了其中的讲唱特点,是话本体、章回体小说样式形成的重要来源,结合看来,通俗小说是以俗文学形式对雅文学成就的转化;而戏曲、就规模与成就而言,是重写唐代小说的主要领域。唐代小说题材在宋元戏剧中的比例一度接近20%,有近50%的剧作家利用唐代小说题材进行创作。嗣后,这种影响在各代戏剧中的表现非常稳定,题材比例大致稳定在10%左右,具有这种创作方式的剧作家比例则在20%上下。因此,唐代小说构成古典戏曲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以此类题材创作的剧目是传统剧目的主体。重写原因则与中国文化的重史传统、唐代小说的成就与创作方式、宋代小说理论的重写观念、叙事文学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文学史背景、全社会对文学的接受热情与接受倾向,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种种心态有着内在的联系。旧故事负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人类的共同情感、理想,不但与个人的遭遇、理想产生共鸣,也与新的时代文化精神不断碰撞,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