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快速的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社会正朝着产业结构工业化、社会结构城市化、文化交流国际化发展。在此社会环境背景下,随着现代性的开启与深入,人们的生活心态、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也宣告了一种崭新生活方式的开启。这一特殊阶段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本位化、价值追求物质化、规则意识与人际关系冷漠等诸多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出生和成长的青年一代,他们拥有不同于他们父辈的知识结构和价值立场,基于此,他们对价值的认识也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阶段又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大众化、教育成本分担、大学生自主就业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大学生的整体价值观近年来发生了深刻变化。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知的整体水平普遍提高,但大学生行为与价值认知水平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他们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评价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大学生行为的选择更趋务实,表现为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他们具有价值观多元化特征,甚至在某些学生中出现了价值判断的失范现象。在此背景之下,研究以2011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调查数据,从个体特征、家庭环境、院校教育、学生参与等方面,分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第一,大学生价值观在不同年级分布和不同高校分布间差异显著;第二,家庭文化资本积累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浓厚的社会化特征;第三,以“两课”和党团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未在塑造学生价值观中实现显著成效;第四,高水准的高等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特别是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对塑造学生正向社会价值观具有显著意义。 综上,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各高校应当结合当前社会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特征,改进教育措施,丰富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建立对社会价值观批判反思意识,积极引导其价值观朝向良性发展。第一,构建以学校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价值观培养引导体系;第二,加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自身价值反思与判断体系的形成,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建立正向的价值判断;第三,丰富和扩大校园内外活动平台,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自身、了解社会,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