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监察法》确立了监察机关的调查权及调查措施的内容。论文通过回顾监察调查的立法背景,厘清了监察调查措施的基本概念;从程序设置、风险控制和权利救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监察调查措施的局限,继而比较域内外监察调查的实践,秉承犯罪控制和正当程序衡平和比例原则推进监察调查措施的改良,从而保障《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顺畅、有序衔接,推动监察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的联动互补、有机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监察法》确立了监察机关的调查权及调查措施的内容。论文通过回顾监察调查的立法背景,厘清了监察调查措施的基本概念;从程序设置、风险控制和权利救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监察调查措施的局限,继而比较域内外监察调查的实践,秉承犯罪控制和正当程序衡平和比例原则推进监察调查措施的改良,从而保障《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顺畅、有序衔接,推动监察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的联动互补、有机统一,最终推动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论文除引言外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我国监察调查措施的概述。从《监察法》的立法背景谈到监察体制改革法治化的成果,通过对监察调查措施研究的归结,提炼出监察调查措施的基本概念,分析构造监察调查措施的考量因素,为下文探讨我国监察调查措施存在的问题做好铺垫。第二章着重探讨了我国监察调查措施的局限。首先从程序设置方面考察,阐述了监察调查措施在实施程序及补充调查程序上设置模糊的问题;其次关于风险控制方面,指出当前监察机关内部审批机制不健全、检察机关介入制约效果不佳容易导致调查措施滥用的问题;第三是从权利保障的角度考察,阐述了被调查人权利救济方式和通路之局限。第三章是境外职务犯罪调查措施的实践与启示。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调查措施设置情况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两地职务犯罪调查措施的运行特征及与我国内地监察调查措施的异同。第四章是改良监察调查措施的一些构想。建议构建受案立案分段式调查程序以规范调查措施的启动,通过分类设置调查措施的适用程序使调查措施的运用合乎比例;通过完善调查措施程序性控制,实现监察调查与刑事追诉的有效衔接;通过完善调查对象权利救济的途径,推动监察调查措施科学化、法治化。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互联网和大数据已渗透至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跨境数据转移越来越频繁,已发展成为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个人隐私的核心问题,改善跨境数据传输的法律监管已成为国际的共同主张。伴随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建设,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产业大国,但我国至今仍没有独立的关于数据跨境转移规制的法律,相关监管内容分散于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借鉴
我国法学界对证据属性的有关争议,不仅是学理上的一个重大话题,更是一个与我国司法实践紧密相关的重大价值选择的问题。近些年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的有关立法日益丰富,但是从当前的司法实践情况来看,并未达到刑事诉讼证据立法的预期目的,特别是就证据的合法性而言。当前,如何在复杂的刑事司法审判实践中合理区分控辩双方证据的属性,进而有效的预防刑事错案的发生,是我们当今法律人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也只有正确妥当的处理好
《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合同双方当事人均享有任意解除权,该权利赋予了双方随时解除合同的自由。为了维护交易的稳定性,双方当事人往往会预先在合同中作出排除、限制任意解除权的约定。如何认定预先排除任意解除权条款的效力,学界存在争议,实务中也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法,从司法实践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并试图得出合理认定标准。本文通过北大法宝司法案例检索系统,以“委托合同”、“任意解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建设“长江经济带”等以流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带,流域是经济发展的纽带,也将促进一个与流域相关的环境、经济、社会的大系统的形成。这既给流域沿线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考验着我国流域管理的能力。实践中,与流域相关的水事纠纷案件频发,相关数据显示,纠纷的当事人更倾向于通过行政方式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在流域水事纠纷行政解决方面,我国在立法规定、机构设置、解决方式上有所规定。但是,在实际应用
提出问题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提问能力在科学课堂中也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和实际小学科学课堂的观察可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导致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提出问题能力不是十分理想。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小学高年级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入手,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发现了小学高年段科学课堂中学生提问问题来源及
流动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类弱势群体。近几年关于流动儿童的居家安全事故频发,他们的居家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流动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因其生活环境及自身的特殊性,使笔者更加关注这些流动儿童的居家安全教育问题。当前国内学者针对流动儿童的众多研究多针对流动儿童心理、社会适应性、身份认同、教育权利等方面,对于流动儿童的居家安全方面关注较少。国家也没有建立针对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相关的安全保护方面的政策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