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关节组织及滑膜慢性炎症和增生。贫血是R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而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是最常见的类型。RA伴发的贫血均为轻、中度贫血,未发现重度和极重度贫血的患者[1]。 血清铁调素(hepcidin,Hepc)是一种连接炎症因子和铁代谢的蛋白,主要存在形式是Hepc25[2],通过体内铁的释放和吸收来调控铁代谢的平衡。铁调素同时受铁水平和炎症因子的双重调控,参与了炎症的免疫调节过程[3,4]。白介素-6被认为是Hepc的调控因子,能够促使Hepc的表达增加[5,6]。 白介素33(IL-33)是白介素-1家族的细胞因子,能够调节Th2细胞应答,也能刺激肥大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加剧关节炎的病情[7-10],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促炎症效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IL-33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病情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1,12]。此外,Hepc生成的上游调控因子是IL-6[6]。IL-33能够刺激肥大细胞产生IL-6和IL-1β导致炎症效应,加重关节的炎症反应。二者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的: 通过测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和白介素-33(IL-33)水平,探讨二者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方法: 收集健康体检者血清65例,被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血清及临床资料共138例。分别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铁调素水平、IL-33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试剂盒。应用软件SPSS20.0提供的多种统计学方法对血清铁调素和IL-33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结果: 1.血清Hepc水平:RA组为58.97±20.45ng/ml,RA-ACD组为60.23±22.80ng/ml,RA无贫血组为58.29±19.19ng/ml,对照组为45.95±21.64ng/ml。R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RA-ACD组和RA无贫血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RA-ACD组与RA无贫血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A-ACD组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显著高于RA无贫血组(p<0.001)。RA组中血清Hepc水平高度活动期为62.43±19.65ng/ml,中度活动期为49.20±18.36ng/ml,低度活动期为26.71±10.79ng/ml。高度活动期血清Hepc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和低度活动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度与低度活动期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A-ACD组与RA无贫血组在疾病活动度分期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贫血程度分组,血清Hepc水平轻度与中度贫血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血清IL-33水平:RA组为123.27±38.91pg/ml,对照组为14.84±6.57pg/ml,R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RA组中RA-ACD组为117.31±37.74pg/ml,RA无贫血组为126.46±39.35pg/ml,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33水平在高度活动期为127.89±39.18pg/ml,中度活动期为111.10±32.63pg/ml,低度活动期为72.17±29.17pg/ml。高度活动期显著高于低度活动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度与中度活动期,中度与低度活动期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铁调素水平与白介素33水平呈正相关(p<0.001)。 结论: 类风关节炎患者血清铁调素及白介素33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在不同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血清铁调素和白介素33水平存在差异。血清铁调素水平与疾病活动度、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白介素33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白介素33水平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