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中国推出了第一只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南方积配。随后,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做为一种交易方式的创新,它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要选择基金进行投资,首先必须了解基金的绩效。科学合理地评估基金绩效,可以为基金公司、投资者和监管当局提供丰富的投资决策信息。但是,目前专门针对上市型开放式基金绩效的研究很少,并且研究的时间较短,多为一年左右,绩效指标选择也不够全面。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就上市型开放式基金的绩效展开研究,目的在于建立起一个全面、科学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从而使投资者更明智地选择基金,基金管理者提高经营效益,政府监管部门对基金的运作效率更深刻的理解,也为资本市场理论与应用研究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做出些贡献。 文章先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地阐述了基金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确定了基金绩效的评价指标,并对所选的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基金绩效评价的综合体系,并对结果的稳健性进行了检测。最后,在对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具体而言: 首先,讨论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回顾了对国内外基金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篇章结构安排。 然后,系统地阐述了上市型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有效市场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套利定价理论。并借助这些理论,介绍了各种经典评价方法,对它们的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确定了LOF基金评价指标。 实证研究部分,采用2005年10月31日之前上市的7只上市型开放式基金作为样本,选取2005年10月31日至2010年9月30日为研究期间,选用中证股票型基金指数的收益率作为市场基准组合收益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考察了基金收益、市场风险、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指标、市场表现、流动性、基金经理能力和基金成长性等上市型开放式基金绩效的7个方面,深入地分析15个绩效指标;再选取它们进入因子分析模型,构建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实证研究结论:首先,对基金净值收益率相对基准组合进行了分析,发现基金平均取得了超出基准组合的收益率;其次,应用Tenyor指数、Sharp指数、Jensen指数分别对基金的风险调整收益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基金体现出一定的"专家理财"优势,取得了超出市场的收益表现,但是同时,所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主要是系统性风险较大。即中国的上市型开放式基金所收获的超额收益一部分是以较大的风险为代价的;第三,检验上市型开放式基金特有的套利功能,结果表明其套利空间非常小,但是很好的解决了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率问题;第四,考察流动性,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并不活跃,持股集中度普遍较高,流动性风险较大;第五,应用T-M模型检验基金绩效来源中,发现基金收益主要来源于基金经理人的证券选择能力,关于基金经理人市场时机把握能力没有找到有力证据。综合上面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LOF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显示出高于市场水平的收益能力,表现出良好的收益能力,因而它的出现是值得肯定的。而对于这种高于市场基准的收益能力,一方面来自于基金经理拥有一定的证券选择能力,一方面是由于承担了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并且LOF基金交易不活跃,持股集中度较高,流动性风险较大。而且各个基金绩效的差别较大。 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促进中国上市开放式基金的长远发展出发,本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一套相对比较全面、完善的LOF绩效评价体系。在绩效指标的选择上,采纳了能真实反映出投资人收益的投资收益率,并且针对LOF基金的特点提出了市场表现、流动性度量的指标。 2、选用的样本数据期间为2005年10月31日到2010年9月30日,为目前此方面研究中最长期间,而且样本期内包括了中国股市从牛市快速走向熊市再到复苏的整个过程,使本文对中国LOF基金绩效评价的研究更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全面性,使评价结果更可靠、更具有说服力。 3、采用周收益率作为研究数据。国内前期学者的研究多采用月收益率为研究数据,但月收益率涵盖的期间较长,采用它的前提条件是基金具有择时能力,而国内外的绝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基金无择时能力。周收益率涵盖的期间较月收益率要短,可以大大减少对基金具有择时能力这一前提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