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宫颈上皮内瘤变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使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预后较前有明显改善。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即CINI,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CINⅡ及CINⅢ。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宫颈癌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时间为数年至数十年不等。近些年来,随着过早的性生活及性行为的紊乱,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病趋于年轻化,这些患者有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故宫颈锥切术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治中尤为重要,其具有诊断及治疗双重价值。但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切缘阳性的再处理在临床上缺乏大样本的参照,故在处理上没有特定的标准,临床上常需根据患者术后切缘的情况,充分结合患者是否有保留生育功能的意愿及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可选择术后门诊密切随访、再次宫颈锥切、子宫切除术等处理方式,在本次研究中,将单县中心医院既往16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对这些切缘阳性的患者做出更适合自身的的有效的安全的临床处理方式。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因“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锥切术共696例,其中术后病理报告切缘阳性患者共168例,占24.1%,年龄在24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38.34±3.52)岁。处理方法: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患者,收集其特有的临床症状,同时包括:家庭地址,孕产史,活检的时间,妇科合并症,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活检点的数目,我院病理科会诊活检的情况,再次手术处理后病理情况,手术路径,是否进一步治疗等。所有的诊断以手术最高病理结果为准则,以活检、锥切、或再次手术的病理结果为最终的诊断。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根据患者术后切缘的病理病变级别,充分结合患者是否有保留生育功能的意愿及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告知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处理意见:密切随访、再次宫颈锥切、子宫切除等。结果16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患者,分别门诊密切随访的有89例,占52.9%;选择术后再次宫颈冷刀锥切的有19例,占11.3%;48例选择子宫切除术,占28.5%;12例切缘阳性为浸润性宫颈癌的患者行根治性子宫颈切除及根治性子宫切除手术,占7.3%。(1)89例术后门诊密切随访者中,锥切术后病理报告为CIN-Ⅰ为56例,病理报告为CINⅡ-Ⅲ者有33例。随访内容包括HPV检测、TCT、阴道镜检查、宫颈多点活检术,随访时间为20个月,结果显示有14例复发并且活检结果为CINⅡ-Ⅲ,其中有12例高危型HPV持续阳性,2例HPV阴性,两组比较,HPV阳性组再次复发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复发患者均为锥切后病理结果是CINⅡ-Ⅲ的随访患者,锥切术后病理结果为CINI的患者无1例复发,两组比较,病理级别较高组复发率高于病理级别较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9例术后行再次宫颈冷刀锥切术,初次锥切后病理报告均为CINⅡ-Ⅲ,再次锥切后病理报告2例为慢性宫颈炎,5例为CINI,11例为CINⅡ-Ⅲ,1例为微小浸润癌。(3)48例进行子宫切除术,初次手术后病理为CINⅡ-Ⅲ,子宫切除后病理报告示慢性宫颈炎症6例,CINI12例,CINⅡ-Ⅲ30例。(4)12例切缘阳性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宫颈癌患者2例行宫颈切除术,10例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浸润性宫颈鳞状细胞癌11例,CINⅢ1例。再次锥切组、子宫切除组与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病灶残留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再次锥切组与子宫切除组之间病变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组与再次锥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组与子宫切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颈锥切切缘阳性病例术后随访病理级别越高的患者及术后合并高危型HPV阳性的患者再次复发机率较高。2、对于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进行门诊密切随访、再次宫颈锥切、子宫切除等治疗方式,其各有优缺点,由于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患者病变残留率较高,再次手术是治疗切缘阳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