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桥梁,在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变量选择的不同,中介目标主要分为数量型及价格型两大类。1996年我国正式确立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变量,经过近30年实践表明,以数量型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框架对中国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逐步完善以及经济结构日趋复杂,我国现有货币政策框架受到明显冲击,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日益下降。从西方国家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或完全市场化过程中,往往伴随中介目标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我国于“十二五”期间明确提出“逐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随着2015年央行宣布存款利率基本放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因此当前形势下,考察我国货币政策中介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应,研究建立与价格型中介相适应市场环境,寻找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回顾了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和中介目标基本功能的相关理论,对西方国家中介目标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其次,结合我国的实践,分析当前我国现有中介变量的适应性问题,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介目标的影响。进而按照中介目标向实体经济进行传导的途径,对变量——市场化利率(Shibor)和货币供应量(M2)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实证发现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不完善以及存在利率管制等原因,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甚微,仍不是有效的中介目标变量;而我国现阶段使用的货币供应量是有效的中介变量,但随着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其传导效率已经较弱。最后,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提高现有中介目标的传导效力,构建与价格型中介目标相适应的市场环境以及建立多变量的中介目标体系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