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比韩语和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异同,旨在帮助学习韩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韩国人更加正确地使用亲属称谓语泛化。在梳理了韩中两国关于称谓语的研究成果后,不难发现有关称谓语的研究很多,社会称谓语通常作为称谓语系统的一部分而进行研究,而且对于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研究通常包含在社会称谓语或亲属称谓语的研究中,特别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很少剖析亲属称谓语泛化使用的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和心理原因。另外,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有关于韩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对比的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20岁到70岁的不同年龄段的韩国人和中国人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使用情况,然后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揭示两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的异同点,不仅如此还从社会、文化和心理三个角度找出造成韩中两国亲属称谓语不同点的原因。本文在经过上述研究过程后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在不同情境中韩中两国亲属称谓语泛化使用的异同点可以归纳如下:在大学里,当年级和年龄相一致时,韩国人和中国人都更愿意对保持有亲密关系的前辈使用亲属称谓语。不同点则是在公共场合,没有发现韩国人使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前辈,而即使在公共场合仍有许多中国人会使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前辈。当年级和年龄不一致时,韩国人和中国人都不会在公共场合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后辈,而且韩国人和中国人都更愿意在非公共场合对保持有亲密关系的后辈或同学使用亲属称谓语。不同点则是没有韩国人选择在公共场合使用亲属称谓语称呼自己的同学,而不少中国人选择在公共场合使用亲属称谓语称呼自己的同学。在职场中,当职位和年龄一致时,所有的韩国人和中国人都不会在公共场合对上司使用亲属称谓语。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点是中国人使用的亲属称谓语一般是有别于称谓自己的亲属时使用的形式,即:变体型。第二点是许多中国人会在非公共场合中使用亲属称谓语称谓上司,而韩国人即使是在非公共场合,也不会对上司使用亲属称谓语。当职位和年龄不一致时,韩国人和中国人都更倾向于在非公共场合和对保持有亲密关系的下属和同事使用亲属称谓语。不同点则是中国人在公共场合也会对下属和同事使用亲属称谓语,而韩国人不会在公共场合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下属和同事。在餐馆点餐时,不同点是韩国人倾向于使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餐馆服务员,而中国人很少会使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餐馆服务员。还有韩国人称呼餐馆服务员时所使用的亲属称谓语非常多样,并根据服务员的年龄选择不同的亲属称谓语。在问路时韩国人和中国人所使用称谓语的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点是中国人比韩国人对路人使用的亲属称谓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第二点是韩国人在称呼路人时更倾向于考虑路人的年龄,而忽略自己的年龄。但中国在称呼路人时会综合考虑路人的年龄和自己的年龄,再选择称谓语。第三点是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对一些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以上概括地总结了不同情景中韩国人和中国人亲属称谓语使用的异同点。其次,造成韩中两国亲属称谓语使用的不同点的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和心理原因将整理如下:第一,社会原因主要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对称谓语产生的影响。韩国在19世纪末受日本等外势的影响,韩语的传统称谓礼节遭到冲击,一部分只有在亲属之间才能使用的亲属称谓语演变为社会称谓语是韩国传统称谓向现代称谓语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称谓语产生的影响归纳为两点,其一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称呼陌生人的称谓语形式越来越多样;其二是,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对一些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第二,文化原因表现为农耕社会和儒教思想对亲属称谓语使用的影响以及韩中两国语言的特征对亲属称谓语使用的影响。韩中两国具有相同的农耕社会历史背景,同时都受儒教思想的影响。韩语具有经常省略主语和第二人称的使用范围窄等特点,因此在韩国社会中亲属称谓语被借用,而且一些亲属称谓语被广范围地使用,使用时只考虑听者的年龄,而不考虑话者自己的年龄。第三,心理原因主要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韩语的“(?)”,“(?)”,汉语的“哥”和“姐”。在使用这四个称谓语时,能给听者亲近且尊敬对方的感觉,同时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