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目的是将传统皮片切除方法进行改良,设立理想的数学模型,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在瘢痕长度、局部张力等方面与对照组(传统梭形皮片切除法)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数据结果,从而证明交错式取皮法在全厚皮片移植中的可行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讨论应用该方法取全厚皮片的优缺点。为临床上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全厚皮片移植提供临床依据。材料和方法:1.数学模型建立:⑴皮片设计:将需要修复的创面沿对角线分为两部分,两部分皮片以长轴为分界,皮片短轴垂直分布于两侧,长轴部分重叠。以矩形为例,将矩形对角线b设为长轴,沿长轴分为面积相同的两部分,垂直于长轴b的对角线设为短轴a,两皮片长轴交错部分为X,瘢痕直线长度设为S,最大张力处设为L。⑵关于交错部分X:为探讨X及瘢痕直线长度S及张力L之间关系,建立理想数学模型,设交错部分X分别为0,R,2R时,以计算瘢痕直线长度S及张力L的大小及关系。2.动物实验:⑴理想数学模型为,当交错皮片设计法的交错部分为长轴一半时,皮片切取效率最高,由此,建立动物模型,在豚鼠背部相同位置分别用交错法与传统梭形切除法切除相同面积的皮片,以比较瘢痕直线长度S、局部张力L等方面,为临床全厚皮片切除方法的选择应用给予指导。⑵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比较交错皮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皮片面积与中位线偏移长度之间的相关性。3.临床观察:自2010年10月-2013年2月,应用交错式取皮法共28例患者,其中分裂痣14例,面部巨痣9例,面部恶性肿瘤5例(鳞状细胞癌2例,基底细胞癌2例,毛鞘癌1例),供皮区上臂内侧19例,腹股沟9例,肿物区宽度最大为14cm,最小为5cm,供皮区单个皮片最大者为12cm×7cm,最小者为8cm×4cm。结果:1.在理想数学模型下,当X=2R时,瘢痕直线长度S最小,局部张力L最大;随交错部分X的逐渐减小,局部张力L逐渐减小,瘢痕直线长度S逐渐整大;但当X<R时,局部张力L不变,瘢痕直线长度S仍增长。当交错部分X为R时,局部张力最小的同时,瘢痕直线长度S相对最短,即当交错部分X为长轴一半时,皮片切取效率最高。2.在动物实验模型中,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比较交错皮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提示在皮片面积≤2.0×2.0cm2时,两组间瘢痕直线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片面积>2.0×2.0cm2时,两组间瘢痕直线长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皮片面积与中位线偏移长度相关性分析:当皮片面积与中位线偏移长度呈正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临床应用中,本组28例患者皮片移植后全部成活良好,面部创面一期愈合。除一例上臂内侧供区创面发生淋巴瘘,经过2周换药加压处置后延期愈合之外,均一期愈合。供区均留置近似横“S”手术切口瘢痕,上臂内侧未造成明显凹陷,腹股沟处未见明显脐变形或移位。结论:1.当交错式皮片切取法的交错部分为长轴一半时,皮片切取效率最高。2.交错式皮片设计较传统梭形切除法相比较,瘢痕直线长度长,局部张力小,牵拉变形不明显,局部凹陷畸形不明显,浪费皮片量少。3.切取小面积皮片时,应用传统梭形皮片切除法较适合,瘢痕呈直线且没有明显增长。4.切取大面积或极大面积皮片时,应用交错式皮片切除法较适合,瘢痕呈S形,对局部牵拉不明显,没有明显凹陷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