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脑梗死在脑卒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目前脑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及二级预防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然而,部分患者虽长期、规律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却仍然有卒中复发的风险。目前,氯吡格雷已经成为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但有文献报道,4-30%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无效,此种现象2003年被学者称为“氯吡格雷抵抗”。但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显示: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可能与其代谢及作用过程中的基因多态性、患者的基础病及合并他汀类降脂药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本研究试图通过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及作用过程的基因多态性、患者的基础病以及合并应用他汀类药物等对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的影响作一分析和讨论。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患者资料: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在72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略。2.方法:随机入组,共筛选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259例住院患者(男171例,女88例)。给予氯吡格雷75mg/天,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7天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应用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差值来评估氯吡格雷疗效。PCR技术、基因试剂盒和基因序列测定CYP2C19(636G>A,681G>A)、CYP3A4(894C>T)、P2Y12(34C>T,52G>T)多态性。治疗前、治疗后14、90,180天检测NIHSS和MRS评分。统计方法:两组比较用独立t检验,两组以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危险因素预测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携带CYP2C19无功能等位基因(*2,*3)的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差值较未携带CYP2C19无功能等位基因(*2,*3)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差值明显减少(p=0.020,0.016)。在治疗开始后行MRS评分,统计分析后示3,6个月未携带无功能等位基因的患者预后较携带者好。在6个月时,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三组的卒中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YP2C19可作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对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脑梗死的预后产生明显的影响,筛查CYP2C19的基因型或许能为神经科医生在脑梗死抗血小板的个体化治疗中提供一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