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脱氢酶促进肿瘤细胞产生ROS的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z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升高是肿瘤细胞的一个特征。RO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虽然靶向ROS是潜在的肿瘤治疗方向,肿瘤细胞产生ROS的分子机理并不完全清楚。因此,研究肿瘤细胞产生ROS的机制或生物化学途径将有助于加深对肿瘤细胞生物学的理解。双氧水是重要的ROS种类之一。目前研究认为,双氧水主要来自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催化的超氧离子歧化;也有研究认为,超氧离子(Superoxide,O2-)可启动脱氢酶催化自由基链式反应、氧化NADH产生双氧水。基于肿瘤细胞内线粒体可产生大量超氧离子,肿瘤细胞的高速率糖酵解代谢可提供大量NADH以及肿瘤细胞中含有大量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我们推测,肿瘤细胞内超氧离子可启动LDH氧化NADH产生双氧水。为验证此假设,开展了如下研究:1.检测肿瘤细胞中两个主要的LDH亚型LDHA和LDHB催化产生双氧水的酶活性。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LDHA和LDHB均可催化产生双氧水,并呈NADH浓度和酶浓度依赖性,其催化作用可被LDH抑制剂FX11(NADH结合位点)和oxamate(丙酮酸结合位点)抑制。肿瘤细胞、正常组织或实体肿瘤中分离得到的线粒体可增强LDHA和LDHB催化产生双氧水的活性。在人宫颈癌细胞系He La和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中,敲除LDHA和LDHB可降低细胞产生双氧水的速率;敲除LDHA后再表达LDHA,可相应恢复细胞产生双氧水的活性。说明LDH在酶学系统中和肿瘤细胞内均能促进双氧水的产生。2.上述实验说明LDH具有促氧化作用。使用FX11抑制LDH活性或用si RNA敲低LDH表达后,肿瘤细胞内及线粒体内ROS水平增高,说明LDH具有抗氧化作用。构建了线粒体DNA缺失细胞ρ0细胞,在ρ0细胞中,用FX11抑制LDH活性或用si RNA敲低LDH表达后,细胞及线粒体内ROS水平降低,说明在ρ0细胞中,LDH具有促氧化作用。在LDH活性抑制细胞中使用不同浓度的线粒体复合物III抑制剂antimycin处理,结合细胞内ROS信号定量,证明LDH的抗氧化和促氧化作用同时存在,并在不同ROS背景下两者优势不同,并分析了其与线粒体功能的相关性。3.为了进一步探究LDH与细胞内ROS的关系,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调节剂rotenone,antimycin,FCCP,oligomycin处理He La和4T1细胞。实验发现,rotenone,antimycin,FCCP,oligomycin均能升高肿瘤细胞内和线粒体内ROS水平;用LDH抑制剂FX11抑制LDH活性,或用CRISPR/Cas9敲除LDHA或LDHB后,上述小分子所诱导细胞内ROS水平上升幅度降低,而线粒体内ROS水平基本不变。结合研究结果1,说明该四种电子传递链调节剂产生的超氧离子可启动LDH催化反应,即LDH具有放大细胞内ROS水平的作用。4.抗肿瘤制剂荜拔酰胺(Piperlongumine,PL)、异硫氰酸苯乙酯(Phenethyl isothiocyanate,PEITC)被认为通过升高肿瘤细胞内ROS水平来杀伤肿瘤细胞,但其中机制未明。PL、PEITC处理He La、4T1细胞后细胞内及线粒体内ROS水平升高,而LDHA或LDHB敲除细胞中PL、PEITC所诱导的细胞内ROS水平降低,而线粒体内ROS水平不变,说明PL、PEITC诱导的超氧离子可启动LDH催化反应,放大细胞内ROS水平。5.用LDHA或LDHB基因敲除细胞分别进行小鼠皮下荷瘤实验,研究LDH对肿瘤内ROS水平及肿瘤进展的影响。LDHA或LDHB敲除后肿瘤生长减慢,肿瘤远处转移减少。同时LDHA或LDHB敲除肿瘤内氧化应激水平标记物4-HNE(4-Hydroxynonenal)、DNP(2,4 Dinitrophenol)水平降低,低氧诱导因子HIF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水平降低。敲除LDHA或LDHB后,肿瘤内ROS水平降低,肿瘤生长抑制及远处转移减少,提示LDH的促氧化作用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上述研究从酶学系统层面证明线粒体来源的超氧离子启动LDH催化产生双氧水的级联反应,从细胞层面阐明LDH在肿瘤细胞内同时具有抗氧化和促氧化功能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利用体内实验验证了LDH的促进ROS功能与肿瘤进展和转移的相关性。基于以上研究,我们提出LDH在促进肿瘤细胞内ROS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解释了肿瘤细胞内双氧水/ROS产生的新机制,对深入理解肿瘤氧化胁迫具有科学意义,对基于ROS水平干预的创新型肿瘤治疗方案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仍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原因。当血管的一部分由于疾病,损坏或老化而失去功能时,需要进行血管移植。由于异体器官的强烈排斥力和极少的来源,人造血管已成为一种选择。正常血管壁由三层组成:由内皮层组成的内膜,起到抗凝血的作用;主要由平滑肌细胞组成的中膜,起到血管舒缩张力和顺应性的作用,以及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的外膜。这种多层结构使血管具有了
学位
背景:衰老是几乎所有生物都要经历不可避免的生命过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的进步,人均寿命得到明显的延长。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会超过20%。衰老会引起人体全身生理功能减退,并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等变化。因此,衰老成为肿瘤、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学位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相关感染中的一种重要革兰氏阴性病原体。然而,由于其多重耐药性,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选择十分受限。另外,通常与细菌荚膜多糖相关的细菌毒性也是另一个挑战。编码鲍曼不动杆菌中的荚膜合成和转运的基因位于K基因簇,其中许多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包膜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K基因簇中的许多基因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上游调节元件尚不清楚,而这些很有可能成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靶标。本研究旨在阐明位
学位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女性的恶性肿瘤中均位列第一,其中约70%的乳腺癌患者呈雌激素受体(ER)阳性。内分泌治疗是抑制ER+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内分泌治疗的耐受性,导致肿瘤转移和进展,且转移病灶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低。而联合使用化疗可以有效降低ER+乳腺癌的复发和早期转移风险,因此,化疗对于耐受内分泌治疗和发生转移的ER+乳腺癌患者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
学位
第一章二甲双胍对PS19小鼠脑内tau病理传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研究背景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以及tau病的主要病理特征。NFTs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形成。大量证据表明tau蛋白存在类似朊病毒样的传播,tau聚集体可以把单体tau招募到tau纤维聚集体中,并扩散到其他大脑区
学位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功能下降,其中以记忆功能损伤为主。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D已经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养护和经济负担。由于AD病程漫长且发病机制复杂,因此目前尚无针对AD的有效治疗方法,这一窘境给AD的临床诊疗及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基于精准的病程分级,结合多种发病机制,观测AD的发生发展规律,能有效揭示AD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
学位
背景: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7.2%左右。有超过70%的胰腺癌患者患有恶病质,恶病质的发展最终导致对放疗和化疗的耐受性下降,并降低了总体生存率。因此,改善恶病质是提高胰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的关键。恶病质,定义为体重减轻和肌肉萎缩,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综合症,超过50%的癌症患者具有恶病质表现。据估计恶病质占所有癌症患者直接死亡原
学位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互联网+”成为经济发展新战略,企业营销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营销策略新时代已然来到。当前,各行各业纷纷在营销环节开辟线上战场,以期利用线上与线下营销的有机结合来提高覆盖的全面性。基于此,现以提高新时代的企业营销策略有效性为目标,分析电商崛起为企业营销带来的影响,探讨企业营销改进需求,并结合实际探索在这一背景下的企业营销策略发展路径。
期刊
第一部分腰椎软骨终板微损伤形式和临床意义目的:腰椎软骨终板(CEP)是薄层的透明软骨,其退变或损伤/缺损可能会导致或加速椎间盘退变。但是,损伤的CEP结构特征尚不十分清楚,这妨碍了我们对椎间盘退变和腰背疼痛的病因学理解。该部分旨在描述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背痛(LBP)患者中微损伤软骨终板的结构特征,探索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进而初步明确软骨终板微损伤的主要临床意义。方法:退变的软骨终板/髓核组织样本
学位
背景:肝细胞肝癌(HCC)是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索拉非尼是临床上第一个且仍在使用的治疗HCC的靶向药物,但是病人对它的应答率低且容易出现耐药,因此发现新的索拉菲尼耐药机制仍然是亟待满足的医学需求。TAK1最初被鉴定为一种TGF-β激活的激酶,并被进一步证明可磷酸化和激活众多下游蛋白并促进癌症进展。已有文献证明靶向TAK1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不同类型的肿瘤生长。但对TAK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