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对阿尔兹海默症病理传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yjied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二甲双胍对PS19小鼠脑内tau病理传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研究背景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以及tau病的主要病理特征。NFTs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形成。大量证据表明tau蛋白存在类似朊病毒样的传播,tau聚集体可以把单体tau招募到tau纤维聚集体中,并扩散到其他大脑区域,这个过程被称为“tau传播”。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减少tau蛋白磷酸化,且可能对认知障碍有积极作用。然而,二甲双胍对tau病理传播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方法我们将含有tau聚集体的脑提取物注射到2-3月龄的PS19转基因小鼠单侧的海马和大脑皮层。同时给予小鼠口服二甲双胍4个月。采用免疫荧光分析tau病理改变,用western blot检测二甲双胍对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相关激酶和tau磷酸酶的影响。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二甲双胍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在注射tau种子的PS19小鼠脑内,我们观察到了tau病理的传播。服用二甲双胍部分减少了可溶性tau蛋白的AT8、Thr231、Ser422位点的磷酸化,显著减少了不可溶性的tau蛋白在AT8、Ser262、Thr396、Thr231和Ser422位点的磷酸化。二甲双胍对tau蛋白相关激酶的活性无明显改变,提高了皮层部位的tau磷酸酶PP2A的活性。二甲双胍改善了注射tau种子的PS19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增加PP2A的活性,促进了注射tau种子的PS19小鼠脑内tau蛋白的去磷酸化,抑制tau病理的传播,改善了小鼠的认知功能。第二章二甲双胍对APP/PS1小鼠脑内斑块相关的tau病理传播和β淀粉样斑块病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症(AD)的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是细胞外的淀粉样斑块(Aβ)和胞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被认为是AD病理学的主流假说,它认为Aβ病理先于tau病理聚集,tau病理是Aβ病理的下游效应。然而,有证据表明淀粉样蛋白和tau病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AD发病机制中,β-淀粉样蛋白与tau病理之间的具体关系仍不清楚。二甲双胍可能对认知障碍有积极作用。然而,二甲双胍是否能减轻AD相关的病理改变仍没有定论。研究方法我们在9月龄的APPswe/PS1DE9(APP/PS1)小鼠以及同龄的对照野生型(WT)小鼠的单侧海马和皮层部位注射含有tau聚集体的脑提取物。同时给予小鼠服用含有二甲双胍的水2个月。2个月后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分析Aβ病理、tau病理、斑块相关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自噬标志物。探讨二甲双胍对两种病理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在注射tau种子的APP/PS1小鼠的双侧海马和皮质中,我们观察到Aβ斑块周围的营养不良神经突起附近有tau病理聚集(NP tau),而在WT小鼠中没有观察到。Aβ斑块促进了NP tau病理的传播。注射tau种子加重了APP/PS1小鼠海马和皮层的Aβ病理的沉积,减少了Aβ斑块周围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二甲双胍减轻了APP/PS1小鼠小胶质细胞的自噬损伤,增加了Aβ斑块周围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促进了小胶质细胞对NP tau病理的吞噬,减少了Aβ斑块沉积,抑制了NP tau病理进展。结论β-淀粉样蛋白与NP tau病理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增强小胶质细胞的自噬功能,促进其对Aβ斑块和NP tau病理的吞噬,减少了Aβ斑块的沉积,减缓了NP tau病理在APP/PS1小鼠中的传播,对两种病理都有改善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饮酒等。肿瘤转移是包括HCC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主要致死因素,但是其潜在的机制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泛素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类型已经被证实在多种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泛素化蛋白质组学是一种联合免疫沉淀和质谱技术的高通量检测蛋白质泛素化修饰水平和位点的方法
学位
第1章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沪191”重组麻疹病毒的构建背景和目的:随着DNA重组技术和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RNA病毒通过基因工程编辑成为病毒载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多项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溶瘤MV能抑制多种类型的肿瘤生长。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提升溶瘤病毒治疗效果的方案和策略,其中运用溶瘤病毒作载体表
学位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炎症疾病,它会导致血管局部的慢性难消融性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最近报道的CANTOS临床试验首次肯定了靶向干预固有免疫反应对人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尽管目前它的疗效并不高。然而,目前领域内对于靶向干预适应性T细胞免疫对疾病的转归是否有效仍然非常矛盾。另外,我们仍然对斑块特异性免疫组成、其具体功能学作用和T细胞动力学、T细胞受体(TCR)以及斑块中T细胞
学位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起源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与前体细胞的恶性克隆性肿瘤,也是成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进展快,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20%左右。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临床数据的累积,目前已有一些针对AML常见突变位点的靶向药,如FLT3-ITD抑制剂、IDH1抑制剂、IDH2抑制剂等。然而AML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的预后评估系统仍需完善,新的分子
学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 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肠道作为主要靶器官之一,累及率高,治疗效果差,预处理阶段对胃肠道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细胞因子风暴”在a GVHD的发生发展中起
学位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分子,许多患者一经发现便已是中晚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极差。因此,寻找有效的肝癌诊断分子标志物和治疗分子靶点,是亟需解决的医学难题,可以提高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γ2(EIF4G2),是真核翻译起始因子家族(EIFs)
学位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仍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原因。当血管的一部分由于疾病,损坏或老化而失去功能时,需要进行血管移植。由于异体器官的强烈排斥力和极少的来源,人造血管已成为一种选择。正常血管壁由三层组成:由内皮层组成的内膜,起到抗凝血的作用;主要由平滑肌细胞组成的中膜,起到血管舒缩张力和顺应性的作用,以及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的外膜。这种多层结构使血管具有了
学位
背景:衰老是几乎所有生物都要经历不可避免的生命过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的进步,人均寿命得到明显的延长。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会超过20%。衰老会引起人体全身生理功能减退,并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等变化。因此,衰老成为肿瘤、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学位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相关感染中的一种重要革兰氏阴性病原体。然而,由于其多重耐药性,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选择十分受限。另外,通常与细菌荚膜多糖相关的细菌毒性也是另一个挑战。编码鲍曼不动杆菌中的荚膜合成和转运的基因位于K基因簇,其中许多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包膜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K基因簇中的许多基因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上游调节元件尚不清楚,而这些很有可能成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靶标。本研究旨在阐明位
学位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女性的恶性肿瘤中均位列第一,其中约70%的乳腺癌患者呈雌激素受体(ER)阳性。内分泌治疗是抑制ER+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内分泌治疗的耐受性,导致肿瘤转移和进展,且转移病灶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低。而联合使用化疗可以有效降低ER+乳腺癌的复发和早期转移风险,因此,化疗对于耐受内分泌治疗和发生转移的ER+乳腺癌患者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