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方式,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依据社会发展与学生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土陶艺术是湘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土陶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是弘扬和传承土陶工艺文化及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中开设土陶艺术课程,能系统、高效地向学生传播土陶文化知识,弘扬民族工匠精神,增强学生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性意义。2017年,S小学开始设置土陶艺术校本课程,但是,土陶艺术校本课程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困难,如何使陶艺课程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成为一门科学的校本课程,成为当下教育研究者应当思考的话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等文本资料,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理论支撑,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对S小学土陶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本文深入阐释了湘西土陶的发展历程,从湘西土陶的历史变迁、湘西土陶的制作工艺、湘西土陶的实际用途和湘西土陶的文化意蕴四个方面介绍土陶历史和文化;并且从课程观的角度上,分析了湘西民间土陶进入小学课程体系的切实可行性。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S小学土陶艺术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以下问题:土陶艺术校本课程已有开成果发缺乏深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表现消极懈怠、课程开发没有展开学生需求分析、校本课程评价的制度机制不完善、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条件配置不够齐全等。综合分析发现,应试教育错误引导,相关人员不够重视,资源限制,经费不足,以及制度缺失成为影响土陶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针对土陶艺术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科学规划陶艺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其次,提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再次,充分保证学生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地位;然后,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最后,完善其他保障措施,比如,经费、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针对土陶艺术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为土陶艺术校本课程更好地在中小学大范围开展以及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