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喘息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婴幼儿冬季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以喘息为主要表现的约占70%左右,近年来有逐年上升趋势,且部分患儿最终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表现为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协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哮喘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如控制不理想,可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学习,影响家长正常工作,给社会带来负担。所以早期发现哮喘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IL-37、IL-4及IFN-γ水平,比较不同喘息次数患儿血清IL-37、IL-4及IFN-γ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作用,分析其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关联,进而评估患儿预后,为支气管哮喘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喘憋性肺炎等以喘息为主要表现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42例,其中初次喘息组20例,多次喘息组患儿22例,两组均分为治疗前及治疗后,入院后常规治疗,将喘息发作停止后患儿纳入治疗后组,各组年龄在3岁以下,院前2周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征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支气管异物、先天性气道畸形等引起的喘息患儿及合并有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儿;选取于我院小儿内科生长发育门诊正常体检的3岁以下婴幼儿1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婴幼儿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采集所有入组儿童静脉血标本,将其离心后取血清标本置于-70℃冰箱冻存。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4、IL-37及IFN-γ的表达水平。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双变量直线相关与回归,以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血清IL-37水平:初次喘息组治疗前:42.41±3.75ng/L;初次喘息组治疗后:50.97±3.51ng/L;多次喘息组治疗前:35.42±3.02ng/L;多次喘息组治疗后:40.20±2.82ng/L;正常对照组:51.64±4.20ng/L;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初次喘息组及多次喘息组治疗后血清IL-37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多次喘息组血清IL-37水平低于初次喘息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多次喘息组血清IL-37水平低于初次喘息组及对照组,但初次喘息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各组血清IL-4水平:初次喘息组治疗前:215.27±21.64ng/L;初次喘息组治疗后:192.66±14.70ng/L;多次喘息组治疗前:223.19±13.59ng/L;多次喘息组治疗后:205.93±13.38 ng/L;正常对照组:185.45±13.37ng/L;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初次喘息组及多次喘息组治疗后血清IL-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多次喘息组血清IL-4水平高于初次喘息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多次喘息组血清IL-4水平高于初次喘息组及对照组,但初次喘息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各组血清IFN-γ水平:初次喘息组治疗前:623.44±27.75ng/L;初次喘息组治疗后:741.23±27.86ng/L;多次喘息组治疗前:583.85±28.7ng/L;多次喘息组治疗后:634.81±28.17ng/L;正常对照组:740.54±40.97ng/L;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初次喘息组及多次喘息组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多次喘息组血清IFN-γ水平低于初次喘息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多次喘息组血清IFN-γ水平低于初次喘息组及对照组,但初次喘息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4血清IL-37水平与IL-4水平呈负相关,与IFN-γ呈正相关。结论:1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各个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提示IL-37、IL-4、IFN-γ等细胞因子参与了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过程;2反复喘息组患儿治疗后各细胞因子水平仍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别,提示反复喘息组患儿发病机制与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相似,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性最大;3监测喘息婴幼儿血清IL-37、IL-4、IFN-γ水平可作为有哮喘发展倾向的患儿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