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是农业生产者面临的两大主要风险。保险市场提供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产品,是管理自然风险的主要渠道。而价格风险管理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利用保险市场,而是利用期货期权市场。我国农产品期货在服务农业发展时面临着上市品种缺乏、已上市的品种利用率低、农户与期货市场对接困难、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农产品价格保险在试点推广中又面临着保障价格制定困难、巨额赔付风险难以转移两大难题。两者在服务农业时面临的困境正是“保险+期货”模式诞生的现实必要性。为了使农业风险保障能力得到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9月26日正式印发文件,文件名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高农业风险“保险+期货”模式连续四年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中,这显示了该模式契合我国农业经济的风险管理需要,在实际农产品价格风险控制工作中的作用较为突出。文件还称该模式对实现农村振兴工作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一模式形成了一个风险转移的闭环,最开始将农户的风险转移为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保险公司又通过购买场外期权的方式进一步将风险转移给期货公司,期货公司由于可以实行对冲策略,便将风险降到最低。“保险+期货”作为创新型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对于国家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来说,是完善政府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维护农业经济主体利益的有益契机。同时还将在促进期货与保险经营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及提升业务规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有益探索,“保险+期货”模式既保证了相关政策的延续性和持续性,也稳定了农民收入,稳健了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调控体系。同时该模式整合了三方痛点,是一个三方获益的过程,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险的规模扩大了,期货公司的收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我们仍要看到,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对这一模式的探索不够成熟,不够深入。对于该模式涉足的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及农业生产者的了解程度欠缺,国际相关政策层面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只有进一步深入探究,才会一步步发现该模式在运作中存在问题。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也是围绕此展开。本文先是对农业风险管理的手段,主要是期货期权、保险等做一个大致的梳理。然后用一个章节来重点介绍“保险+期货”模式,其中为了加深读者对该模式的印象,本文选取了一个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最后结合国外在利用农业保险和期货市场管控农业风险的经验,总结不足,并尝试着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为后来的推行做一些有益参考。本文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及案例探究,以工行四川玉米/豆粕价格分散试点项目为案例,介绍了案例的概况、参与主体以及具体的试点方案。在对试点方案的介绍中着重从期权产品设计、对冲策略、资金清算以及风险控制进行分析,并从其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往对农产品价格市场风险的分析多从单一的保险市场或者单一的期货市场出发,对二者进行结合性分析的研究少之甚少。本文意识到这点,为了使读者对该模式更好地理解,本文决定对农产品价格风险进行一个系统性分析。除此之外,还对套期保值理论及期权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期权这一金融工具对风险的对冲作用原理。从现实角度出发,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保险+期货”模式的了解程度,增强公众的信心,同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的“保险+期货”模式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期货期权市场不完善、试点参与环节多导致运行成本高等。本文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为后续想涉及这一模式的保险和期货公司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