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赤酵母X33人源化糖蛋白核心菌株的构建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gna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P.pastoris)表达系统不但具有原核表达系统的各种特点和优势,又拥有真核生物蛋白翻译后加工修饰的功能(如N-糖基化),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但是,毕赤酵母表达产生的是高甘露糖型糖链,与人和哺乳动物表达产生的复杂型糖链的差别非常大。高甘露糖型糖链会使得糖蛋白的免疫原性增强,这是毕赤酵母不能用于绝大部分糖蛋白药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高甘露糖型糖链存在这一缺陷,所以我们拟对毕赤酵母的N-糖基化途径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在前期的工作中,本实验室已经获得了α-1,6-甘露糖转移酶(OCH1)单突变型P.pastoris X33菌株与α-1,6-甘露糖转移酶(OCH1)和α-1,3-甘露糖转移酶(ALG3)双突变型P.pastoris X33菌株。但是双突变菌株生长状况比较差,不利于进一步的改造。本论文通过诱导突变的方法对双突变型菌株进行优化育种,获得生长状况有所改善的菌株。同时,引入α-1,2-甘露糖苷酶(MNS?)基因,拟进一步切除甘露糖,得到P.pastoris X33(MNS?)。在P.pastoris X33毕赤酵母菌株中表达报告糖蛋白GM-CSF,获得人源化的核心糖蛋白。本研究通过紫外诱变方法与ARTP(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方法对双缺陷型菌株进行诱变育种。每次紫外诱变将酵母菌悬液稀释到1000个?m L-1,诱变后涂板,避光培养。每次ARTP诱变将酵母菌悬液调节到OD 6-8,诱变后十倍梯度稀释,涂板培养。经过三轮紫外诱变和一轮ARTP诱变后,大量正向诱变菌株被获得。再对这些正向诱变菌株进行二十轮富集筛选后,获得了一株生长状况有所改善的P.pastoris X33诱变菌株。以诱变菌株为研究对象,合成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MNS?基因的内质网定位序列和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α-1,2-甘露糖转移酶(MNS?)基因的催化序列相融合的基因,再整合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 GAPZB上,获得MNS?导入载体p GAPZB-MNS?。Avr II酶单酶切载体使线性化,电转导入诱变菌株,以博来霉素(Zeocin)为筛选标志,获得了P.pastoris X33(MNS?)菌株。构建P.pastoris X33(MNS?)菌株表达糖蛋白GM-CSF系统,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对P.pastoris X33野生菌、P.pastoris X33单突变菌、P.pastoris X33双突变菌和P.pastoris X33(MNS?)菌表达GM-CSF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P.pastoris X33(MNS?)菌株表达的GM-CSF分子量比其他菌株都低。经过PNGase F酶切后,P.pastoris X33(MNS?)菌和野生菌的GM-CSF分子量均降到20 KD以下,说明这两株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糖基化。但是,P.pastoris X33(MNS?)菌株的表达量依然非常低,即使在超滤浓缩500倍之后。
其他文献
上海市黄浦区第127街坊项目工程地处繁华的新天地板块,周边环境复杂。其基坑采用4道钢筋混凝土圆环支撑为主、角撑为辅的支撑体系。为确保圆环支撑的变形尽可能小,采用了中心
近年来,肿瘤在各大疾病中的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而人们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且可控的方法,所以肿瘤治疗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化疗及基因治疗都可能存在着疗效不明显的现象,且
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基于国家要求和城乡协调发展需求,提出了“三改一拆”,扩展了省内土地利用不合理行为的整治范围。当前“三改一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需要对改
研究背景肥胖是一种由于机体能量摄入和代谢失衡引起的,以白色脂肪组织增多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最常见的病因。肥胖个体常伴有交感神经
结合大西客运专线铁路桥梁工程的大跨度钢管拱安装施工,通过采用弓弦原理解决了钢管拱结构非整体稳定结构的问题,再采用销轴轴向铰接、双轮缘台车滚动行走的方法解决曲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