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地方外宣汉英翻译研究——以《全景中国》之《湖北:凤舞楚天》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日益加快,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也随之日益扩大。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媒介,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地方外宣,作为我国对外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成为全国外宣大格局中的一个突出亮点。然而尽管地方外宣工作越来越受各级政府的重视,地方外宣资料的翻译中经常发现一些令人遗憾的纰漏,严重影响着地方外宣的效果。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翻译活动,地方外宣翻译急切呼唤更理性、更科学的应用性翻译理论的指导。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研究方向,将翻译放在生态系统中,考虑到了翻译的各个维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用理论,对翻译研究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本文以外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全景中国》系列之《湖北:凤舞楚天》的英译为例,以生态翻译学和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旨在通过中英文本的对照分析探讨影响地方外宣翻译的生态环境因素和译者在适应相应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以期找到适合地方外宣翻译的方法,从而为提高地方外宣翻译质量提供理论帮助。  研究发现:在地方外宣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适应性选择的翻译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原文的语言特点、文化特色和英汉两种语言在外宣方面的差异,翻译倡导者的翻译目的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做出了适应性的选择。在语言和篇章组织上主要依归于译语生态,更好地照顾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在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时,译者通过环境“补建”,即解释加注的方式,在保留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有效地弥补了文化空缺。另外研究发现,地方外宣翻译中,适度地改写更有利于实现翻译倡导者的翻译目标和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其他文献
学位
俄罗斯术语学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已有近90年历史,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更多研究者关注。该学科研究对象为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术语总汇,研究内容涉及
模糊限制语是一种模糊语言现象,在言语交际尤其是电视访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已对模糊限制语这一语言现象展开研究和探索。自1972年Lakoff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
随着近几年双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语码转换也逐渐引起了很多语言学者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现象成为很多语言学者关注的焦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不应该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