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心理理论(ToM)指个体能够借助诸如信念、愿望、情绪等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和预测可观测行为的能力。情绪理解属于心理理论中的社会知觉成分,是指个体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景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主要包括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以及对各种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认识和解释两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采用具有难度梯度的一组经典情绪理解任务,并通过与正常儿童的比较系统地考察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特点。方法:本研究的被试包括113名年龄位于35-86个月之间的儿童,其中孤独症组54人,对照组59人。采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的图片词汇分测验来平衡孤独症组和对照组的言语理解能力,选用(1)情绪命名任务(2)情绪识别任务(3)情绪观点采择任务和(4)情绪原因解释任务来系统地考察被试的情绪理解能力。在平衡了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比较孤独症和正常儿童在情绪理解任务上的异同,并探讨了孤独症儿童不同类型基本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结果:1.以情绪理解任务得分为因变量,以图片词汇得分为协变量,进行2(孤独症组,正常组)×4(任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任务主效应显著,组别主效应显著,任务与组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孤独症组和对照组在四项任务上差异均显著(MD命名=-1.116,MD识别=-1.080,MD采择=-1.122,MD解释=-2.613; P<0.000)。2.对两组被试分别进行3(年龄组)×4(任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孤独症组任务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发现在各项任务得分上,识别>命名>解释,识别>采择>解释,命名和采择任务得分差异不显著;任务与年龄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年龄主效应不显著。控制图片词汇分数与未控制图片词汇分数结果相同。(2)正常组任务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结果与孤独症组基本-致;控制图片词汇分数后,年龄主效应显著。3.对两组被试分别进行3(年龄组)×4(情绪类型:高兴、悲伤、恐惧、愤怒)×4(任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情绪类型主效应在孤独症和正常组中均显著。两组被试任务类型与情绪类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情绪,被试的命名、识别、采择、解释能力不同。(2)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孤独症儿童对“恐惧”的命名显著低于其他三类情绪,对“愤怒”的采择低于其他三类情绪。识别和解释任务成绩在四种情绪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所有解释任务得分均显著低于命名、识别和采择。(3)正常组命名、识别和采择任务成绩在各类情绪间无显著差异,对“愤怒”和“恐惧”的解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类情绪。4.控制图片词汇分数后:(1)孤独症组情绪类型主效应显著,各任务得分均为“悲伤”>“快乐”>“愤怒”>“恐惧”。(2)正常组情绪类型主效应不显著。(3)任务与情绪类型的交互作用两组均不显著。结论:1.孤独症儿童对高兴、悲伤、恐惧、愤怒四种基本情绪的命名、识别、采择和解释能力均显著低于生理年龄相当的正常儿童。2.孤独症与正常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遵循的模式大致相同,都是从识别到命名/观点采择、再到原因解释。3.不同于正常儿童在4.5岁左右情绪理解能力会经历大的转折,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在3-6岁之间没有显著的变化。4.即使在控制言语能力的情况下,孤独症儿童对“恐惧”情绪的理解能力依然低于其他三类情绪。正常儿童中不存在这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