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直接粘结技术中酸蚀处理、粘结剂、托槽等因素对牙面颜色的影响;比较不同粘结系统及外源性着色在托槽去除后不同时间对牙面颜色的影响。方法:(1)收集新鲜离体前磨牙100颗,按随机原则分为5组,分别是:A组:牙面单纯酸蚀组;B组:牙面酸蚀+粘结剂涂布组;C组:牙面酸蚀+粘结剂涂布+金属托槽粘结组;D组:单纯涂布粘结剂组;E组:空白对照组,牙面不做任何处理。5组牙实验前测基线色,每组再分两个亚组各在实验第7天、第30天进行测色,按国际照明委员会L~*a~*b~*表色系统记录测得的牙面L~*、a~*、b~*值,并计算实验后的△L~*、△a~*、△b~*、△E~*值,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2)收集新鲜离体前磨牙60颗,按随机原则分为3组,Ⅰ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粘结托槽组,Ⅱ组:采用GC玻璃离子粘结剂粘结托槽组,Ⅲ组:空白对照组。3组牙分别在实验前、去除粘结剂后、采用茶溶液着色后三个时间,测取牙面的L~*、a~*、b~*值;计算去除托槽及粘结剂后的△L~*1、△a~*1、△b~*1、△E~*1值;及经着色后的△L~*2、△a~*2、△b~*2、△E~*2值,对所得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1)将实验前5组牙面测得的L~*、a~*、b~*值进行方差分析,各组L~*、a~*、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可用于实验。1)实验7天时,A组、B组、C组及D组的ΔE~*值与E组ΔE~*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天时各实验组间两两比较显示:①C组与D组间ΔE~*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实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7天时A组、C组发生临床可识别的颜色改变(△E~*分别为3.42和3.71,均大于3.3)。2)实验30天时,A组、B组、C组及D组的ΔE~*值与E组ΔE~*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的两两比较显示:①A组与C组、A组与D组之间的Δ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与C组间的△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组与D组间的△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30天组中所有实验组均发生了临床可识别的颜色改变(△E~*值分别为4.83、4.34、7.04和3.51,均大于3.3)。3)不同时间(7天和30天)对应实验组间各△E~*值进行方差分析, A组、C组不同时间之间△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组、E组不同时间之间△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实验前3组牙面测得的L~*、a~*、b~*值进行方差分析,各组L~*、a~*、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可用于实验。1)Ⅰ组、Ⅱ组的△E~*1值、△E~*2值与Ⅲ组的△E~*1值、△E~*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Ⅰ组与Ⅱ组之间的△E~*1值和△E~*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Ⅰ组着色处理前后△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着色处理前后△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着色前Ⅰ组、Ⅱ组△E~*1值均小于3.3,临床上不易识别颜色变化;着色后Ⅰ组、Ⅱ组的△E~*2值均大于3.3,发生了临床上可识别的颜色变化。结论:(1)固定矫治中酸蚀处理、粘结剂及金属托槽均会对牙面颜色产生影响。(2)正畸固定矫治粘结的时间可能影响釉质的颜色。(3)光固化复合树脂粘结系统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结系统所致的牙面颜色改变无差异。(4)正畸粘结过程会增加牙釉质对外源性色素的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