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在表型、遗传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均存在异质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多预后不良。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对ALS的早期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病理机制的理解及临床试验的药效学监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评估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标本中神经丝蛋白(神经丝蛋白轻链NFL与磷酸化神经丝蛋白重链p NFH)的水平,并进行其与多种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探索验证其在ALS中早期诊断、疾病进展及预后评估的潜在作用;第二部分利用人类炎症因子芯片及生物信息学技术高通量筛选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差异表达蛋白,寻找ALS较为可靠的神经炎症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1.本研究纳入52例ALS患者作为实验组、30例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血清及脑脊液标本;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样本中NFL、p NFH浓度,并进行其与多种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绘制ROC曲线获得具有最佳诊断效能的诊断界值;3.采用人类炎症因子蛋白芯片对ALS组和对照组血清及脑脊液标本中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筛选差异蛋白并行层次聚类、功能富集、蛋白质网络构建及药物-基因相互作用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AL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NFL、p NFH水平显著升高。2.NFL与p NFH在血清及脑脊液中的水平与发病部位无显著相关性,S-p NFH、CSF-p NFH、S-NFL均与ALSFRS-r评分、病程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DPR、UMN评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CSF-NFL除了与病程时间无显著相关性之外,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同前;NF在血清及脑脊液中的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3.分别以S-NFL、S-p NFH、CSF-NFL、CSF-p NFH含量作为诊断ALS的指标绘制ROC曲线,均可获得最佳诊断效能的诊断界值。4.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对AL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及脑脊液中10项炎症因子表达情况进行高通量检测,在脑脊液中筛选出8个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IL-6、IL-1α、IFNγ、IL-8、MCP-1、TNFα、IL-10、IL-4;在血清中筛选出1个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MCP-1。5.GO通路分析显示在生物过程方面,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的正向调控、细胞因子生物合成及代谢等过程;在分子功能方面,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趋化因子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受体配体活性、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等过程;在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6.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构建PPI网络,以8个节点共组成了28对PPI互作关系对,其中23个互作关系对结合系数都在0.9以上,以MCP-1形成的PPI关系对最多。7.根据DGIdb数据库中全部模块基因的预测结果,8个差异基因一共得到134个药物-基因互作关系对,包括与多种抗炎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的相互作用。结论:CSF-NFL、CSF-p NFH、S-NFL、S-p NFH指标均可作为较为敏感而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在ALS疾病进展速度评估、判断预后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蛋白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在ALS患者中筛选出8项差异表达的炎症因子,包括IL-6、IL-1α、IFNγ、IL-8、MCP-1、TNFα、IL-10、IL-4,其中MCP-1在血清和脑脊液中表达均有显著差异,具有重要性及功能多样性,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ALS的治疗提供候选的新型药物作用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脑卒中已属于一项在公共健康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的神经系统疾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本课题通过建立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不同分区神经元存活情况及BDNF表达的调控机制,为更好地治疗脑卒中
目的:研究并对比新型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DA-CH5(或称DA5-CH、DA5)和单受体激动剂NLY01,对MPTP小鼠PD模型NF-κB神经炎症通路的保护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方法:腹腔注射MPTP以诱导小鼠帕金森病样模型,把72只8周龄、健康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四组:C组(Control组)、M组(MPTP模型组)、MD组(MPTP+DA-CH5组)、MN组(MPTP+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日间过度嗜睡、抑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轨迹,分析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分别在日间过度嗜睡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帕金森进展标志物计划(Parkinson’s Progression Markers Initiative,PPMI)数据库中随访期为6年的410名PD患者作为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之一,但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治疗及诊断方法有限。表观遗传调控在AD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两种类型的微阵列数据集(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进行联合分析,确定基于甲基化的关键调控基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D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的:1.通过蛋白组学和DNA甲基化进行联合分析,了解其信息特征;2.确定甲基化和蛋白组学交集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一定样本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刺激模式下tDCS刺激效应的异同,以期为目前脑卒中平衡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方法:将符合试验标准的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予以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三组研究样本量均衡,共计30例患者。三组病人均接受脑卒中的基础治疗及平衡功能训练,试验组在
目的:MOG-IgG相关疾病(MOGAD)是一种新命名的针对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次复发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但影响复发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为一单中心研究,总结了本中心MOGAD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了以上特点在不同病程患者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MOGAD的24个病例。本研究总结了这些患者的流行病学特
目的:目的:通过RNA测序技术研究不同低温暴露条件下大鼠施万细胞的表达谱,研究低温刺激对施万细胞信号传导的影响,以便探索低温刺激与贝尔麻痹发病机制的关联性,为临床探寻贝尔麻痹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施万细胞在37℃的正常培养温度和30℃,20℃和10℃的低温下培养分别培养8小时,然后用RNA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随机选取4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qRT-PCR对RNA-seq准
目的:对比三种低剂量利妥昔单抗(RTX)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用药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观察三组治疗方案对B细胞的影响及抗利妥昔单抗抗体(ARA)的产生情况,优化低剂量RTX治疗NMOSD方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NMOSD患者,分为三组,诱导治疗方案为A组100mg/次,每周1次,连续3周,B组100mg/次,每天1次,连续
目的:本实验应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究缺血再灌注后随时间变化GluN2C亚基的表达规律,探讨GluN2C亚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具体作用。方法:将70只健康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包括正常对照组1组、假手术组1组及缺血再灌注组5组(缺血2h再灌注1h、6h、12h、24h、72h)。各组SD大鼠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分别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疼痛与非疼痛患者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的差异,分析其与PD疼痛的关系。方法:收集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PD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47例,另招募同期健康对照者20例,并根据国王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ing’s Parkinson’s disease pain scale,KPPS)将PD患者分为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