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隔姜泥“重灸”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实际疗效差异,比较两种治法的优势与不足,验证隔姜泥“重灸”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并分析其作用机制进而推广应用。方法将入选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隔姜泥“重灸”组)和对照组(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治疗组将姜泥敷于患肢疼痛或肿胀部位后,2~3根艾条同时点燃施灸,每次治疗约30~60min;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以患侧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中渚等为主穴)为主进行治疗。1个疗程均为10天,连续3个疗程后,选取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水肿程度测定及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于治疗前及每个疗程治疗后进行量化评分,最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经秩和检验,两组均为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SHS疼痛方面均具有疗效。但经秩和检验可知,两组组间比较均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在改善SHS疼痛方面无明显差异。2两组治疗前后水肿积分比较,经秩和检验,两组均为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SHS腕手肿胀方面均具有疗效。两组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1、2、3个疗程后均为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SHS腕手肿胀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上肢简化FMA积分比较,经秩和检验,两组均为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SHS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均具有疗效。两组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第1及第2个疗程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在改善SHS上肢运动功能方面2个疗程内不具有明显差异;治疗第3个疗程后,P=0.0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3个疗程后,在改善SHS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4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单向有序分类资料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50%,提示治疗组在改善SHS患者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隔姜泥“重灸”法与传统针刺治疗均可明显改善SHS疼痛程度,且作用相当。2隔姜泥“重灸”疗法在改善SHS腕手肿胀方面,速度明显优于传统针刺,且作用持久,不易反复。3隔姜泥“重灸”法在改善SHS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传统针刺,其中,第2和第3个疗程是二者产生疗效差异的主要时期。4在整体疗效评估方面,隔姜泥“重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后SHS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5隔姜泥“重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安全有效,便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